大標題之后的小標題是“全華班陣容的《英雄》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可能在z世代看來,這題目不怎么樣,但在此刻,副標題里面全是敏感詞,太容易讓國人高潮了。
文章的主題就一個——
好萊塢電影壓在我們頭上那么久了,你們能忍嗎
本質上就是在玩情緒,可這一次,他們真的在正確的時間戳對了點。
“孱弱的中國電影行業仿佛曾經百年積弱的中國,那時的我們不得不打開國門,羨慕地看著洋火、洋酒、洋煙大行其道,并在洋槍洋炮的威脅下坐視我們的手工業一片哀嚎……
本質上如今中國電影所面臨的局面和當時沒有絲毫不同,好萊塢大片甚至比那時的聯軍更強大,它早已兵不血刃地轟開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文化大門,用更高級的敘事、更精美的畫面、更華麗的特效、更可怕的資本實力碾壓所有貧瘠落后的市場……”
文章的前半部分非常悲觀。
——或許不應該形容為悲觀,因為它闡述的是事實,只是相對刻意地引導了情緒。
于是,后半部分的揚,確實叫人激蕩且釋放。
“幸虧在藝術世界里,資本、工業、制度、經驗、市場……所有的所有,都要為才華讓路。
一個天才,便可以跨過一切不利要素,實現非常規反超。
我們通常管這種反超叫做‘天才的靈光一閃對于規范性工作成果的碾壓’,好萊塢有強大的電影工業,而我們有天才。
天才演員、天才編劇、天才導演、天才武指方星河的第一次出手,便為原本只是一部畫面奇觀的《英雄》添上了至關重要的靈魂……”
省略一萬句對方哥的贊美,文章的最后,圖窮匕見。
“方星河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英雄》的海外成績是他的功勛章,他充分證明了中國電影人完全能夠拍出享譽世界的好電影。
現在,輪到我們去做該做的事了——告訴世界,中國影迷有審美、有熱情、有態度,愿意為了國產的好電影貢獻力量。
我們將向壓在頭上4年之久的那座大山發起沖擊,徹底掀翻它,并且繼續鼓勵所有全心全意探索電影邊界、用心去拍好電影的中國電影人,叫他們只管專注于創作……
泱泱華夏,過去、現在、未來,從不曾讓英雄孤軍奮戰,方星河已經向好萊塢乃至于全世界發動沖鋒,而我,絕不會駐足觀望、怯懦畏戰、陰陽怪氣、冷嘲熱諷。
我將竭盡所能,有聲音便發聲,有力量便出力,做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做一個英雄背后的普通人,做一個幸福的影迷……
是的,我是幸運的,你們也是幸運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蠻荒的時代,一切都才剛剛開始,你們和我,將是這場奇跡共同的見證者和締造者。
而要做到這些是那樣的簡單——走進電影院,發自內心的享受這場英雄盛宴,剩下的盡管交給時間,交給領袖,交給天才……”
現在還是文字的時代,人們喜歡閱讀那些帶有強烈情緒的長文,而不是用一個簡單的表情來高度概括心情。
因此,當這篇文章被廣泛轉載之后,普通百姓忽然就燥起來了。
看電影=愛國=文化自信,等式簡單粗暴,卻格外有效。
因為從大眾口碑的角度出發,方版《英雄》確實是一部好電影,畫面驚艷打戲震撼故事完整,哪怕特別不喜歡結尾也不至于感覺票錢白。
在質量足夠優秀的前提下,能以如此簡單的方式進行一次愛國行為,太多人愿意付諸行動。
于是,開始有大量的普通人走進電影院。
此處的普通人,指的是平時沒有電影消費習慣、一年最多看一場電影的非愛好者。
他們或者是中年夫妻,或者是工作忙碌的藍領,或者是重度盜版影碟用戶,這一次,在一股愛國浪潮的驅動下,帶著十足的新鮮感走進影院。
《英雄》的票房,忽然反彈到千萬級。
3天時間,輕松沖過3.6億!
當《泰坦尼克號》終于被趕下影史第一寶座的那天,到處都是歡呼。
互聯網上,天涯、語聊、qq、星網……
現實中,精神股東們呼朋引伴意興飛揚……
報刊電視臺,全頻道播報,各種賀詞樣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