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繁華熱鬧的街道,名為四海街,里面店鋪林立,買賣興旺,取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之意。
此街是玉州東南最大的一條街路,也是純粹的商業街,趙家在這里有一間臨街門臉。
這門臉是祖上傳下,已經不知多少代,前朝大晉之時便有了。
趙家就是憑借這么一副街邊門面房屋,才沒有遭受太多生計窘迫,一代代在玉州城內繁衍生息,哪怕亂世也沒斷了香火傳繼。
這門臉向來都是租出去的,祖訓不叫后代人自己占用,言稱只吃租子生活便好。
但趙家并無懶惰之輩,雖然房子出租能夠溫飽,但還是忙活了一些別的營生補充家用,只是不占這使這間門面房屋。
到這一代,趙父沒有在別處務工,而是春夏捕魚賣果,秋冬伐薪燒炭,推著獨輪木牛車于玉州城內沿街叫售。
趙母則是接了些紡布刺繡的活計,在家內織造,平日也有不少收入。
正因為這么勤奮生存,有所積攢,所以才能供得一名學子,否則哪里能夠負擔得起讀書人的巨大消耗。
所謂窮文富武,那是相對而言,真是窮途潦倒,生活貧困的話,文也是就不得的。
不說筆墨紙硯這種日常消損,就是書籍都買不起,書乃貴重之物,每本都價值不菲,而就算借書來抄,那空白的書紙同樣需要不少銀錢。
而家里之所以叫趙倜讀書,不跟隨趙父做小生意,或者去哪座店鋪當徒工,再不學個木瓦匠之類,是因為他周歲抓生的時候,連續三次都抓的毛筆。
而趙父當時見狀大喜,因為趙家數輩口耳相傳,就沒有人抓生的時候抓文房用品,于是便起了叫趙倜讀書的念頭,三歲時就送他去開蒙。
而趙倜四歲便出口成章,能作五絕七絕詩句,更是堅定了趙父的想法,覺得自家有興盛之兆,要出現一名文曲星了。
大抵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么多代綿延下來,從來都是但行好事,不問前程,那么風水輪流轉,該輪也輪到,等也等到趙家起些運道了。
所以家中不遺余力支持,而趙倜也十分爭氣,十三歲第一次童試便得中秀才,然后又考入州學讀書,如今十六歲,馬上就要參加解試了。
趙家一共有兩個孩子,趙倜還有一個妹妹,喚做趙靈兒,今年九歲,雖然抓生沒抓文房用具,但趙父還是一咬牙給送去女學上學。
大乾朝有女學,學內除了讀書寫字,還教一些禮樂之事,琴棋書畫詩酒花,女紅茶道等知識。
除此之外,趙倜還有個小叔叔,早些年因為街頭抱打不平,攤上些是非,遠走他鄉去謀生路再沒回來,趙倜記事起就沒有見過。
他此時從四海街中穿過,看到自家的那座店面進進出出,頗為熱鬧。
租賃的商人開的是綢緞鋪,花花綠綠,貨物都是順水路從江南諸州運來的,因為商人在那邊有親戚開織造坊,所以總是能先一步得到時下的新鮮顏色樣式,生意極好。
趙倜特意跨過街另一側,不從店鋪門前經過,瓜田李下,須避嫌疑,正因為是自家的房子,才不從門前走,省得被里面瞧見,誤會什么心思想法。
他向來行事謹慎,考量頗多,一方面是遵從圣賢囑咐,一方面讀書并非讀死書,要洞察世情,通明事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讀的都是死書,那么還不如不讀。
世人多變,世情多變,自家平民百姓,在外自當如履薄冰,即便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居身廟堂,則更是要一日三省己身,朝乾夕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