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儒經,億萬天下盡舜堯
帳外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帳內趙倜精氣神合一,仿佛和天地融為一體,緩緩向下落筆。
他並非一時起意要作儒道之經,實在思忖良久時間,卻未及念得該從何處著手才更契符人間之道。
但剛剛想起此世之虛假,但人事卻真切,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真焉,假焉心中激盪有感,便覺水到渠成,冥冥之中的機會出現,可以下筆著書了。
儒經闡述儒道,而儒道即人道,儒道以人為根本,探討人世之道理,即為人世上秩序興旺倫理得智昌盛安平大事,此乃為宗旨,二者本質合一。
儒道以人為核心,人即是仁,將仁關愛、推己及人,此視為人道的根本,也是儒家大道的靈魂。
昔時孔丘提出仁者愛人,認為踐行仁就是對人道的最高遵循。
與道家追求天道超越世俗,佛家追求超脫意圖涅槃不同,儒道思想聚於現實的人倫日用,主張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在人世間實現人道的理想,這也正是儒道的實踐方向。
其中前四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礎和內在功夫,后三條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外在延伸和實踐目標。
儒道之核心邏輯是“自內而外”“由己及人”,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此乃是實現圣世,實現人道昌盛的根本前提。
趙倜筆鋒一點點落下,在這儒經的第一頁上,仿佛凝結了周身所有元氣,此刻人世間的所有鐘靈毓秀,他這一生的所有抱負,所有收穫,所有理想,所有奮斗,所有力量,所有的奮發與圖強。
筆尖閃爍起無盡的,無法形容的,無形無色無狀,卻又叫人心中能夠感受,既含圣意,又承王道,卻又無為而安的柔和光輝。
這一刻,恍惚天地有知,宇宙有感,那未可度的無盡虛空,陸地海上的無盡人口,無數之人,霎那之間,全都心中有感,全都不自主,下意識地,朝著大宋之北,燕云之地,幽州這里望來。
無論在做任何事的,在讀書的,在施政的,在做工的,在農耕的,談論的,爭斗的,敵對的,在戰爭的,在歡笑的,在哭泣的,全都望向這里,全都心中升起了同一個感覺,同一個想法,圣人出世了。
日出東方,圣人出世。
此時,大宋京東西路一座大山之中,地上青氣騰起,五彩光芒涌動,瞬間便化成一副奇異骨骼形狀,再瞬間凝出角鱗甲體,然后仰頭噴出白霧之氣,發出一聲似龍長吟,竟然一只威武麒麟問世。
這麒麟吟過之后,騰云而起,直向幽州之地飛翔而去。
春秋之時,魯哀公十四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一只麒麟,麒麟被捕后便即死去。
孔子聽聞此事,掩面而泣,感慨道:“麟也!胡為乎來哉!麟也!吾道窮矣!”
“麒麟啊!你為什么要來呢!麒麟啊!我的理想和主張已經走到盡頭了!”
麟出而死,吾道窮矣。
因為吾,沒有足夠的力量闡明大道,庇護於你。
儒家之中,麒麟乃為仁獸,是祥瑞的象徵,只有圣君在位、天下太平之時才會出現。
而當時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並非太平盛世,麒麟此時出現遭捕獲致死,是反常且不祥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