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年能賺十倍,那未來呢?”
“以后肯定沒那么高了。目前是棉花產量偏低,因此棉花產品價格將較高。等棉花種植面積大了,價格就會降下來,但如果朝廷限制了棉花的種植面積,那么,這些地方的收入,絕對是種農作物的兩到三倍。”
這個時代,不是想種什么就種什么的。
如果朝廷將棉花的種植范圍限定在哪個州,這樣既能保證產量,又不會影響到大唐的糧食生產,所以李想提出這個建議,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雖然利潤很誘人,但想要讓普通人自愿遷移,還是很難的。”
李世民對李想的話表示贊同,但他也認為,大規模移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如果僅僅是賞賜給功臣、勛貴,那就毫無意義了。”
“平民遷移,最大的問題就是路途遙遠,這一點,朝廷可以考慮給予幫助,當然,讓更多人知道移民帶來的好處,明白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還是有人愿意冒這個險的。”
聽到李想的話,李世民突然想起前些日子《大唐日報》上的那篇文章,說道:
“難道你弄出《大唐日報》,就是想騙老百姓種棉花嗎?”
“朕說呢,最近報紙上怎么全是講江南道、山南道移民的幸福生活的文章,原來你早有安排。”
“這份《大唐日報》上的內容,絕對是真的,絕對不是胡編亂造。讓所有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是多么的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說要推廣棉花,朕倒是有些理解了。但是,這片草原的長治久安,和這個有什么關系?”
李世民并不在意李想的辯解,直接把話題拉回到正題上。
如果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活在一起,或許還能和平相處。
但是,一旦有了邊境,游牧民族就成了農耕民族的天敵,這是自然規律。
游牧帶來的糧食不像農耕那么穩定,一旦遭遇天災,糧食很快就會枯竭。
在這種情況下,掠奪是必然的。
這一規律,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到了秦漢、隋唐。
如果沒有李想,這場戰爭,將會持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
“干爹,草原無法長治久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這些地方并不屬于大唐。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戰爭和征服,但是大唐的官員們,卻始終無法將這片土地納入自己的統治。想要維持草原的長久和平,就必須改變現在的局面!”
“你是說,推廣棉花,會改變這一點?”
“光靠推廣棉花,肯定不行。但是云中都督府,以及河東道北邊的棉花種植,只要規模上去了,這些地方就會遍布唐人村鎮,慢慢的,這些地方也會變成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關中一樣。”
“如果所有的牧場都變成了農田,那么大唐的軍隊就會一直駐扎在那里,那自然就不用擔心草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