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里的商賈們,對朝廷的辦事效率頗有微詞。
其實也分情況。
一旦得到朝廷的重視,效率將會超乎你的想象。
就在房玄齡和李想用過晚飯后的第三天,文曲書院便來了一群官員,將文啟明請了過來。
《大唐報業管理辦法》被送到了文啟明的面前,同時送來的還有一份限期整改通知書。
銷量最大、最具爭議性的《風月報》成了新政后第一個倒霉蛋。
當然,這份計劃,是房玄齡親自制定的,并不是完全禁止的。
如果你只在平康坊的青樓和酒館里賣的話,那么,對《風月報》的限制就會放松。
總之,在這段時間里,文啟明必須得表示一下誠意,直到他們的方案通過。
……
李想再次來到了大唐日報的總部。
“賓王,從明天起,報紙由三天一版改為兩天一版,另外,報紙上的文字,也要通俗易懂。”
每一次行業大亂,都是弱肉強食。
對于《大唐日報》,李想是寄予厚望的。
如今《大唐日報》在定襄,在登州,在洛陽,在揚州,在杭州都有銷售。
雖然不是很及時,但在沒有更好的傳播方式之前,大家都不會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事實上,就算是李世民,也不可能每天都能收到來自各大州的消息。
比如嶺南,從廣州到長安,最快的飛剪船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如此一來,大明宮得到的消息,就會滯后一段時間。
這是歷朝歷代都有的一個問題。
“王爺,我已經參考了《三國演義》的寫法,盡可能地通俗易懂,想要繼續發展下去,就只能用日常用語來表達了。”
作為一個傳統的讀書人,駱賓王對用白話文寫作,其實是有些抵觸的。
可是,事到如今,他也不想失去這個機會,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寫一篇大家都看得懂的文章,怎么了?”
駱賓王被李想的話噎得說不出話來。
“王爺,這件事,怕是會鬧得沸沸揚揚。畢竟,長安城里的讀書人,都是以文言文起家的,突然發生這樣的變化,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
駱賓王覺得如果連他都覺得難以接受,更別說其他的讀書人了。
為什么學者看起來很高尚?
因為現在的社會,讀書的人太少了。
那些圣人之言,沒讀過書的人,是看不懂的。
這種優越感,可不是誰都能體會得到的。
如果以后所有的報紙、文章都是白話文,那這些書生又該如何脫穎而出?
畢竟,現在的長安城里,識字的匠人和幫手,還是很多的。
“為什么不能接受?先秦時期,文字笨拙,書寫艱難,所以,人們不可避免地要簡化文字。”
“畢竟,刻錄五十個字和三個字,那是天差地別的。所以,在那個時代,用文言文來記錄信息再合適不過了。”
“但現在不一樣了,紙張的價格已經降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再加上鵝毛筆的普及,想要寫出更多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問題就在于,你寫得太復雜了,很多人都看不懂。”
“王爺的話,我也是這么想的。不過,我聽說,國子監里有很多讀書人,已經對咱們報上的文章很不滿意了,怕是會連累王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