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登臺的林遠身著藏青色西裝,步伐穩健地將《班級資源交互方案》平鋪在講臺上,投影光束映出他精心設計的三維坐標圖。他是靖遠縣城投集團公司的一名干部。
“擔任班長的核心,是讓108人成為‘有機整體’。”
林遠的聲音如溫潤玉石,
“我計劃構建‘橫向資源網+縱向成長軸’:橫向按金融政策、基層治理、數字化工具三個維度建立《班級能力檔案》,每位同學用三個關鍵詞標注專長(如‘農業保險’‘數據建模’‘民族語言’),系統自動匹配‘互補型學習小組’;
“縱向設計‘階梯式挑戰’,從每周‘微分享’到每月‘主題攻堅’,逐步提升實戰能力。”他點擊鼠標切換頁面,“這是前兩周的‘破冰行動’規劃:第一天用‘盲盒交換’讓同學隨機組隊,第三天組織‘校園定向越野’完成金融知識闖關,第七天開展‘提案馬拉松’模擬班級治理——”
“林遠同學,”
聞哲打斷提問,“如何避免‘能力檔案’成為形式主義?”
林遠從容回應:“檔案動態更新機制有三重保障:每周小組互評更新‘實踐值’,授課老師課后填寫‘專業度評分’,班委定期抽查‘知識轉化案例’。例如定向越野的通關積分,將直接關聯檔案中的‘團隊協作’維度。”
聞哲對臺下的學員笑道:
“我今天純粹是旁聽者,提問也是一時興起。大家千萬不要拘泥于我的提問,而要更注意五位評委老師的觀感呵。”
他的的筆尖在“動態評估”四字上畫圈,筆記本邊緣添注:強于系統建構,需觀察執行韌性。
第二位登臺的蘇晴,是寧江縣財政局的女干部。她展開淡粉色的《知識轉化服務手冊》,便簽貼紙在燈光下如春日櫻花:
“我競選的,是學習委員。學習委員的使命,是讓‘聽懂’變為‘會用’。”
她舉起速記員培訓手冊,說:
“課前15分鐘的‘問題快遞’會精準對接課程目標,例如《地方債務管理》課前,我們會收集‘隱性債務識別’的三大典型困惑,提前轉交老師調整授課重點;課中采用‘關鍵詞接力’模式,每位同學輪值記錄3個核心知識點,課后生成帶案例索引的‘知識地圖’;每周五的‘錯題診療室’,邀請同學用‘費曼學習法’講解難題——”
“蘇晴同學,”
邱虹提問,
“如何平衡服務與學習?”
蘇晴翻開分工表:
“采用‘蜂窩式協作’,學習委員統籌,下設‘情報組’‘速記組’‘復盤組’,每組3人輪值。例如速記組同學記錄的20分鐘內容,由ai輔助生成初稿,本人只需校對關鍵數據,全程不超過1小時。”
她轉向聞哲,說:
“特別設計‘靜音彈幕’系統,同學可通過小程序實時標注‘沒聽懂’的段落,我們會在課間整理成‘重點提示卡’發放。”
聞哲在“輕量化執行”旁標注星號,他注意到蘇晴的筆記本上已列滿“知識地圖”優化建議。用英語加注了一句“擅長歸納性學習。”
來自玉綠縣民政局的張揚,抱著筆記本電腦上臺時,屏幕跳動著《班級活力引擎計劃》動畫:“文體委員的職責,是讓大腦在‘張弛有度’中迸發靈感。”
他說:
“我們設計了‘貨幣的前世今生’沉浸式體驗:在圖書館中庭搭建虛擬錢莊,用不同朝代的金融工具作為線索,通關者可解鎖‘金融冷知識盲盒’。每月最后一個周末的‘跨界夜談’,邀請非遺傳承人、程序員、中學教師等外部嘉賓,用‘非金融視角’解讀經濟現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