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稱原本還以為需要多蟄伏幾個月,慢慢花時間搞錢、贏得本地富戶的信任,讓他們甘愿攤派錢糧支持自己的事業。
但是慕容家當機立斷的錢糧支持,讓趙子稱很快跳過了最初第一步的原始積累,從種子輪直接跳到了天使輪,進度也大大加快。
既然都打算綁定合作了,趙子稱也不會客氣,所以跟段語嫣談完之后,次日他就先支取了兩萬貫,然后捏造了一個名目,準備搞事。
李知縣不是把本縣的徭役和營建工作權限都交給他分管了么,趙子稱僅僅花了一天時間、騎馬走遍本縣各鄉鎮,然后“拍腦門”決定了今年冬天本縣徭役應該搞的工程——修圩田。
當然,不是真的全力大規模修圩田。這只是一個調集人馬、支用錢糧的借口罷了。
在蘇湖之地,能夠年年做的政府工程,也就那么幾樁,要么整治運河,要么擴大圩田,要么就是蓄水筑壩。江南作為魚米之鄉,河網縱橫,又瀕臨太湖,灌溉資源是絕對不缺的。
哪怕是旱災之年,只要各處湖塘疏浚得好,圩田水壩狀態保持的好,蘇湖之地就不會歉收。倒是水災的危害更大一些,而臺風則是完全防不住的。
趙子稱不想用修運河為借口,那事兒太大,不是一個縣能統籌的,需要跟知州趙霖、通判魏憲打交道,也容易被朱勔插手。修圩田就方便一點,本縣內部就能搞定,外人根本插不進手來。
選定目標之后,又過了一天,趙子稱就草草擬定了一個規劃,無非是修筑的范圍、用工的人數、勞力的來源、工具和物資的籌措等等。
一天時間做出來的計劃,其粗糙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按照他的計劃,今年本縣的政府工程,都不需要百姓無償服徭役,只要有一些富戶攤派,把這個錢出了,然后官府自然會用這筆錢,去雇傭民間富余勞力干活,或是干脆直接把本縣的廂軍成建制地雇傭來干活。
這種做法本身并不稀奇,也不會引人側目,北宋商業非常發達,富庶地區的百姓交免役錢替代直接服徭役,是非常常見的。尤其王安石變法之后,該出錢的出錢,該出力的出力,分工已經很明確了。
蘇州這種天下最富得流油的地方,本地百姓本來就很少服徭役的,都是交錢為主,讓官府拿著錢去雇外地人或者流民。
而宋朝的廂軍,也本來就沒什么軍事作戰任務,和平年代被挪用為“工程兵部隊”非常常見。
甚至別說廂軍了,連禁軍都有常年不操練,平時被自家的都指揮使、指揮使當成私奴去打工、經商,為將領賺私房錢,而另一邊還繼續領著朝廷的軍糧軍餉。
趙子稱公布了計劃之后,本地富戶反應并不強烈,李知縣那邊也暫時沒有反應,持觀望態度。
到了第三天,趙子稱就依流程找來了楊志,還有魯達、林沖等心腹,跟他們交代了一些事情。
“楊兄,你那個營,滿編是五百人吧,但朝廷只給你實配了二百人。”趙子稱開門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