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領受了趙子稱的命令后,很快就辦完了手續,依照朝廷的合法流程,把他的部隊變成了“受雇于地方,代替地方徭役興建政府工程”的角色。
朝廷該出的軍餉還是要出的,并不是說這支軍隊從此就是趙子稱養的了,趙子稱只是拿姑蘇縣籌到的錢,補貼軍隊因為額外勞作所需的津貼、食費。
就好比后世計劃經濟時代,也經常讓軍隊支援地方建設,地方上也要給軍隊津貼。但津貼的性質絕不等于軍餉,只能算是外快,軍隊從法理上來說還是朝廷養的。
然后,楊志就開始招人擴軍,補足缺額,招到人后,也先初步整訓軍紀,并不用馬上干活。最初大半個月,都沒什么意外發生,也就無人質疑。
這很好理解,因為楊志所做的一切,都是依朝廷章程辦事,趙子稱也沒有違規,最初自然不會有人來管。
趙子稱也趁著這半個多月,先回了一趟秀州老家,見了父母,又看了一下自家在秀州經營了半年多的生意。
父親趙令話已經被他那個遠房堂弟皇帝封為了嘉興知縣,升到了正七品,還恩蔭賞襲了其父趙世將(趙子稱祖父)的開國侯爵位。
因為朝廷傳旨的使者,走得比趙子稱還快,趙子稱在路上走了兩個半月才回來,中途在徐州耽誤了很久。而朝廷傳旨的使者,從汴京到秀州,只走了一個月。
趙子稱回來時,父親已經上任一個半月,也差不多熟悉了知縣的工作。
父親現在是正兒八經的侯爵,趙子稱也終于可以稱一聲“小侯爺”了。
不過看到兒子回來,趙令話的態度還是非常和藹的。他心里清楚,自己能升官,都是因為兒子在東京做出了成績,雖然他不知道其中內幕,但兒子的本事絕對是不容置疑的。
父子倆的短暫溝通,也就非常和諧。
趙子稱先是提了自己在蘇州的際遇,說是有蘇州富戶,愿意拿出數萬貫家財支持他,正是半年前跟自家互助過的慕容家,希望定下婚約。
趙令話聽后,一開始有些惋惜,作為宗室人家,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的官身,想要聯姻更富貴的人家,也是做得到的。而且兒子還那么年輕,十八歲不到做到縣丞,滿十八歲可能就是知縣了,這種前途,放到別處,肯定會被人爭搶。
但另一方面,他也想到,作為宗室,肯定不能跟重臣結交過深,那樣容易遭忌憚,如此一來,女方如果是富而不貴,同時家教又好,就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趙令話冷靜了一下之后,并不直接反對,只是提醒了兒子兩句:“若是你自己覺得合適,為父不會反對,但希望你想清楚兩點。
首先,當年仁宗朝時,劉太后其實就說過,皇室乃至宗室,娶妻最好就是找落魄貴胄聯姻。
只因當朝權貴,天子若與之結親,容易出現外戚干政。宗室與之結親,容易遭忌結黨。
而若是選暴發之家,雖然朝中沒有根基人脈,只有錢財,不易形成外戚、結黨,卻疏于家教。
因此,只有家道中落、曾經大貴過的人家,既有家教,子弟不至于胡作非為,眼下卻又沒有朝中靠山,不會形成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