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帶兵越境,終歸是大忌,本朝之前地方官剿賊,追擊出境而未遭朝廷責罰的先例,也多半是賊寇已經入境、官軍反擊擊退后再追出去的。如果賊軍從始至終沒來過蘇州地界,無緣無故就追出去終究是容易落下罪名——
賢弟放心,愚兄并不是阻止你救父,只是給你說些前人的經驗,能夠妥善處置的話,總比魯莽為之要好。”
趙霖的這個說法,理論上確實是希望為大家好,出兵之前,把借口想得更周全。一旁的董超也連忙附和,但同時又頗顯為難:
“府君所言,都是金玉之論,不過未免有些太難了。如果等方臘都摸到蘇州了,湖州、秀州必然已經告破,否則方臘的兵怎么可能越境飛到蘇州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兵家常識。方臘沒有攻破湖州秀州就來蘇州的話,那是犯了兵家大忌,不顧糧道了。所以,方才的情況,也只能是想想,現實中如何做得到?”
董超再無能,好歹是個武官,動兵要先考慮后勤是否暢通,這點常識他還是有的。因此以常理度之,他天然覺得趙霖說的理想情況不可能出現。
不過,董超的這番常識之論,聽在趙子稱耳中,卻讓他不由復盤反思起來。
他是知道歷史的,也知道原本方臘該如何進兵、發展。
原本歷史上,方臘可是沒有攻下秀州的,秀州文官和統軍使王子武,還因為死守秀州、反擊了方臘,而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升遷,被認為是堵住了方臘進一步東進的功臣。
但歷史上秀州沒攻破,湖州、蘇州卻各自有些地方被攻破了,蘇州哪怕不是攻破全境,至少也是攻破了個別縣城。
不然宋史上不會記載“吳興陸行兒、姑蘇石生響應方臘得手”。
可見,原本歷史上,方臘是做到了“秀州沒打下,蘇州卻有一部分被他打下了”這種奇葩版圖的。
沒有拿下秀州,方臘就沒有通往蘇州的糧道、后勤,可見歷史上的方臘,選擇了“不顧后勤、不顧糧道”,直接流竄式進攻!
想到這些后,趙子稱終于眼前一亮,他又通盤梳理了一下,突然力排眾議道:“趙府君,董團練,你們所言,未必過于保守了。沒錯,不顧糧道而進兵,確實是兵家大忌,但方臘這種賊寇,能以正常軍隊的常理度之么?
絕對不行!因為方臘本就是靠著摩尼賊徒起家,靠著在江南各州府都有他的信眾。我聽說,就在這兩日,臺州有仙居呂師囊起兵響應方臘,隨后又立刻轉戰溫州平陽。
方臘在婺州的地盤,難道就跟仙居、平陽等縣接壤了?并不,中間還隔著處州山區的好幾個縣呢!而且浙南群山縱橫,糧道難繼,方臘若是指望運糧而戰,根本不可能滋蔓到那么廣的范圍。
所以,方臘這種人,是完全有可能不顧糧道就冒險進兵!甚至跳過中間一些城池。具體他肯不肯冒險,完全要看當地有沒有內應愿意響應他!
自古賊軍只擅野戰,而不擅攻城,因為他們沒有系統的工巧器械打造班底,缺乏能工巧匠。方臘要奪城,關鍵就是靠內應,所以只要有內應舉事的消息,他一定敢越州進兵!在他看來,只要有內應,破了城,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就行了,還用自己隨身扛糧食么?”
趙霖和董超略一琢磨,很快發現自己確實被說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