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大喜啊!蘇州大捷!湖州大捷!殲滅賊眾三萬!斬其兩路賊將!”
趙佶聽說時,第一反應還以為是童貫打了勝仗,不由頗為欣喜:
“哦?童卿進兵如此神速?一個月不到就抵達了蘇、湖,還立刻投入了反攻?童卿不愧是國之柱石!”
梁師成一愣,隨即解說:“童太尉確實已經趕到了江南,不過如今才剛到鎮江,而且只有先鋒輕騎抵達了。步軍主力十余萬,至今還在淮河一線,最快的已到了淮陰。
蘇、湖大捷,是江南本地的廂軍打的。”
趙佶不由愕然,隨后才展開捷報,細細查看。
“趙子稱于萬軍之中,斬殺來攻湖州的賊軍主將?身先士卒,一鼓破敵?三日兩戰,斬首八千?嘶……”
趙佶呆滯了半晌,又翻來覆去回去看封皮,結果發現這個捷報是有童貫背書的,后面還附了童貫本人的分析和賀喜的話。
如果連童貫都認了這個戰績,那絕對是不會有假的了。
只是此事太過匪夷所思,趙佶還是反復讓人查驗了童貫的印信、筆跡。好在梁師成也猜到了皇帝會震驚疑惑,所以把相關工作都做得很扎實,皇帝想驗什么就驗什么,最后的結果當然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趙佶神思恍然,不由想起一年多前,自己在艮岳和樊樓時,見過那個遠房侄兒。
當時對方留給自己的印象雖然不錯,但充其量趙佶也就是覺得“此子與楷兒相若仿佛,都是宗室里年輕一輩的才學翹楚”,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畢竟兩人的接觸太少,了解很片面。
趙佶對趙子稱其他方面不了解,也就下意識代入了自己的三兒子鄆王趙楷,覺得“趙子稱的其他方面,肯定也跟楷兒差不多吧”。
現在看來,怎么可能差不多!自己兒子趙楷,在武功方面,絕對跟趙子稱不是一類人!
去年怎么就沒看出來,這么一個翩翩濁世佳公子,居然還會武?
趙佶的震驚,簡直比童貫更甚數倍。因為童貫是從未見過趙子稱的,也就不存在第一印象,就不可能出現認知反差。
趙佶是見過趙子稱的,正因為見過,才覺得反差愈發劇烈。
趙佶怎么都沒法把去年那個妙語連珠侃侃而談“天子之德在安民、為何當年太祖皇帝就該傳位給太宗、才能全我大宋代周之德”的侄兒,跟萬軍之中陣斬敵軍主將首級的形象聯系起來。
:<a>https://m.cb62.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