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汴京和鎮江兩地,趙佶和童貫都在盤算著戰后如何安置趙子稱、如何利用趙子稱穩住眼下的局面。
趙子稱本人,卻沒那么多閑工夫想將來的事情。對他而言,方臘之戰還遠沒結束,他還要操心如何增援杭州,以最大化他自己的利益,同時避免被人攬功推過、無辜背鍋。
十月初九,就在汴京那邊趙佶和梁師成討論戰后安置問題的同時,一支大約六千人規模的援軍,已經抵達了蘇州吳江縣和湖州烏程縣附近。
援軍抵達的時候,趙子稱本人就在吳江縣和烏程縣交界的江南運河北口東岸,顯得非常知進退——界河西邊,就是湖州地界了,界河東邊,才是蘇州地界。
趙子稱作為蘇州通判,此前進入湖州地界,是為了追擊被他打敗的石寶部潰兵,然后才“機緣巧合”順勢滅了鄧元覺部賊軍。
但是戰事一結束,趙子稱就又乖乖退回蘇州范圍內,絲毫沒有越境,也不會給僵化的宋朝軍事管理制度送任何把柄。
“諸位將軍遠來辛苦,方臘賊勢日熾,我們蘇秀各州軍民,拼死奮戰,方得御敵于州境之外。如今總算等到朝廷援軍,江南有救了。”
援軍抵達之時,趙子稱親自到太湖邊的碼頭迎接。蘇州知州趙霖、湖州知州魏憲則分別站在他兩側,還落后一個身位,也對著來援眾將行禮。
若是和平年代,如何能容得下他一個通判站在兩個知州前面。但戰時兵兇戰危,誰更能打誰就有話語權,也算是非常合理了。
援軍將領們也都紛紛回禮,然后各自介紹身份。
趙子稱老遠就注意到,援軍將領里有自己的老熟人、一年半前押送花石綱路過鎮江時認識的梁信、梁鋒父子。所以在對方開口之前,他就猜到了,這支援軍里肯定包含鎮江本地的江防廂軍。
但還有兩名騎兵將領他并不認識,只能等對方自我介紹。
“末將劉光世,見過趙通判、兩位府君。末將領童太尉鈞命,暫領鎮海軍觀察留后,帶兩營西軍精騎前來協防。這位是二營的指揮使韓世忠。”
觀察留后,又叫承宣使,只是武官的一種加銜,并無實職。但童貫利用自己的職權臨時給劉光世加了這么一個銜,也是為了讓他能更好地統轄自己本部兵馬、以及鎮江當地的廂軍。
所以懂行的人聽了他的自我介紹,就知道這路六千人左右的援軍,是以劉光世為首,其余人都要聽他的。
童貫應該是考慮到劉光世的父親劉延慶已經是西軍宿將,麾下有西軍數萬,讓一個劉家人出面,比較能鎮住場子。
而且,一次性至少讓西軍出兩個營的精銳騎兵,也是為了確保劉光世能壓住梁信。
否則要是西軍只出一營騎兵、那西軍這邊派來的主官也就只是營級。而鎮江廂軍卻出了十個營的滿編軍,讓營指揮使級別的人去管掌握一整個軍的都指揮使,就上下失序了。
但只要西軍出了兩個營,就可以把這兩個營挑出來成軍,這支西軍的主官理論上就跟本地兵主官平級了,再加個觀察留后的臨時頭銜,便足夠壓住。
“原來是劉觀察、韓指揮,遠來辛苦,快快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