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此前沒趕上海寧大戰,只是在葛嶺聯絡戰中小露頭角,聞言頗為振奮,立刻帶著近兩百騎發起了決死沖鋒。而且是組成了一個楔形陣,楔頭部的尖錐正好是韓世忠本人。
劉光世在海寧大戰中陣斬方七佛的功勞,可是讓韓世忠羨慕好久了,聽說劉光世還因此得到了童貫的重重嘉獎。韓世忠沒什么根基,他當然也想斬將立功,徹底翻身。
“賊子受死!當我者死!”
韓世忠在馬背上手持克敵弓,以分鬃式朝著正前方連射勁矢,竟能直接射穿方臘軍前隊步兵使用的簡易木板盾牌,繼而殺傷敵兵。他對面的方臘軍士兵氣勢也為之一窒,下意識便往左右躲避,陣勢也稍稍亂了。
而韓世忠看了對面的軍陣部署,心中愈發篤定,毫無畏懼地沖了上去。
今日之戰,方臘用的前隊沖鋒士卒,基本上都是刀盾兵,短刀、腰刀配上木板隨便釘起來的盾牌,連蒙皮工藝都沒有。
方臘之所以這么部署,也是考慮到長槍兵等使用雙手長兵器的,不利于快速沖鋒接近敵人,刀盾短兵則靈活得多。
官軍的遠程火力質量是遠超叛軍的,官軍有大量的神臂弓和強弩,叛軍卻始終沒有。方臘必須確保第一波沖鋒的部隊有足夠的盾牌防御遠程火力,才不至于在接敵過程中被射死太多、導致士氣低落。
至于刀盾兵在兵器長度方面有劣勢、接敵后肉搏不如長槍兵,這一點方臘已經暫時顧不上了。
他的對應之策便是“第一波先讓刀盾兵沖,接敵后黏住對方,讓雙方陷入近戰絞肉,讓敵軍的遠程弓弩火力無法施展,然后再讓己方長槍兵跟進,與官軍長槍陣對刺消耗”。
在方臘看來,一開始上的刀盾輕步兵,那就都是耗材,他們只要黏住敵人就夠本了,至于黏住后刀盾兵怎么退下來、怎么給后軍的長槍兵騰出攻擊陣位,方臘壓根兒就沒想過。
只要這些刀盾兵最后都死傷了,也就不用考慮退下來的問題了。就像后世笑話里說伊拉克的飛行員只要學習如何起飛不用學習如何降落,反正都是執行一去不復返的一次性任務。
但方臘萬萬沒想到,官軍這一次竟然不是選擇防守反擊,而是第一時間就讓少量精銳騎兵發起反沖鋒。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打法,實在不符合趙子稱此前數戰的慣例。
趙子稱怎么突然就不按預期套路出牌了?
而短兵為主的刀盾兵,在面對鐵騎沖鋒時,劣勢頓時就被無限放大。但凡他們手上拿一根長槍,或許還能頂住騎兵,偏偏只有短刀,戰場一時間就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
至于叛軍士兵手上的盾牌,確實可以防御馬刀揮砍,但韓世忠的兵壓根兒就不需要揮砍,重逾千斤的奔馬直接往上撞,再硬的盾牌也毫無作用。
韓世忠連珠箭射殺數人撕開缺口后,便把弓掛在鞍韉上,抄起那柄潑風大刀左右揮砍,刀下竟無一合之敵,一連砍殺了十幾個賊兵。
他身后的西軍騎兵也奮勇跟進,不斷撕開、擴大缺口,這一段局部戰場上,方臘軍很快就呈現出退卻的頹勢。
后面作為預備隊的劉光世,見狀就要跟著沖上去,卻被趙子稱冷靜地攔住了:“等等!韓兄的攻勢已經夠猛了,你作為最后的預備隊,現在先保存體力。”
然后,趙子稱又要求林沖,帶著軍中相對最精銳的那些步兵長槍隊頂上去。
長槍兵移動相對遲緩,快速奔跑時難以保持密集陣型,必須松散一些才能避免互相碰撞,所以趙子稱并不指望林沖的兵也投入一線突擊廝殺,他只要求林沖頂住韓世忠撕開的缺口兩側,不讓被殺散的方臘軍賊兵重新回流、堵住缺口。
林沖很快領會了主帥的作戰意圖,也一聲不吭地帶隊往前沖殺、堵漏。
這種“步騎協同”,說起來倒是有點后世“步坦協同”的意味,但只是微觀層面上的。
所謂步坦協同,也不是真讓步兵緊跟在坦克身后往前沖、指望坦克擋子彈,那些都是戰爭片里為了場面好看瞎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