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好幾個都是這般說,慕容妍聽后也不由感慨。不過這些侍女的忠誠度應該是沒問題了,趙大哥打贏了方臘,也算是為她們的家人報了仇,這些侍女以后都可以放心重用。
慕容妍一邊等著江閘開門,反正也閑著無聊,就觀察兩岸民夫干活。她便看見一群民夫在把一塊塊的長條石一層層地壘起來,堆砌成兩扇石質的大門。
每一層長條石之間,都用水泥灰漿涂抹粘結,水泥灰漿里還埋入了長長的鋼條,然后再在上面鋪整塊的長條石,一層層往上壘。壘好之后,外面再整體涂抹一層水泥灰漿,再包裹木板以防止脫落和腐蝕。
相比之下,如今正在阻擋江水的那道三十多年前蘇軾留下的老閘門,就只是用粗大的樹木建造的。而且蘇軾造的閘門是平的,兩扇門之間沒有拱形夾角。趙子稱修的閘門卻有明顯的拱形夾角,對抗錢塘潮的水壓時也會明顯更強。
慕容妍并不懂技術細節,但她僅僅只是觀察兩者的外表差異,也能肉眼看出趙子稱修的東西比蘇軾當年修的要好得多。
慕容家的管事們看了,也都是贊嘆不已。
船隊在鹽橋河里一直等到下午,江潮的高峰終于過去了,閘門才緩緩打開。船隊駛入錢塘江后,慕容妍很快又看到眼前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景象。
數千民夫正在用木料搭建成框架,再把一個個裝著土石的竹籠子丟下江去,修成兩道遮蔽鹽橋河河口、伸入江中的堤岸。
慕容妍并不知道,這種東西在后世被稱作“丁字壩”,就是為了減少錢塘江潮對支流河口的沖擊力的。
修了這些輔助設施后,江潮對閘門的壓力峰值雖然不會減少,但卻可以讓水壓的變化趨勢變得更平緩,避免閘門被瞬間暴漲的潮水沖擊力沖垮。
而且還可以減少潮水和原本河水對沖、導致的泥沙淤積。
歷史上宋、明兩朝之所以不敢把大運河和錢塘江直接挖通,除了擔心閘門潰壩后江水倒灌運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江潮夾帶的泥沙加速運河的淤塞。
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率先在鹽橋河和茅山河河口修了“月塘”,也就是一種弧形的緩沖堤岸,阻擋掉了相當一部分泥沙,也減緩了這兩條河河口被淤積的速度,算是為杭州百姓做了一件大善政。
純從治水效果的角度來說,這些工程的貢獻是不亞于疏浚西湖堆筑蘇堤的。只是這些工程缺乏文人墨客的詩詞加持,知名度就遠遠不如蘇堤了。
現在既然趙子稱來了,他完全可以抄后世的答案。
后世他也去杭州旅游過好幾次,也觀賞過錢塘潮,直接把后世的水利工程設計結構抄過來,把月塘升級到丁字壩,還直接動用了水泥,施工效率比蘇軾高上三五倍都是很輕松的。
這些工程都才剛剛開始了個把月,干活的百姓就已經看出趙府君規劃的精妙之處。至少從效果來看,哪怕目前尚未完工,但鹽橋河、茅山河的受潮水沖擊力度已經明顯變小,淤積的速度也肉眼可見的變慢了,往后每年需要的疏浚工程量也能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