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妍跟著趙家的侍女、沿著錢塘江邊的這條支流小河,一路逆流而上,穿過一片片水車林立的工坊區,最終來到云棲山腳的一座新建莊園內。
路上看到的一切,都透出一股草創的簡陋氣息,但簡陋中也夾雜著一股勃勃生機。讓人毫不懷疑,用不了多久時間,這兒就會發展成一片樂土。
慕容妍剛走進莊園,就聽到有人在那兒叫好:
“好!府君真是好槍法!難怪能陣斬方臘大將鄧元覺!”
“再穿上這身冷鍛甲,真是威武不凡,說是霸王再世也不為過!”
慕容妍循聲看去,就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手中正拿著一桿奇形的長槍,在那兒翻飛舞動。
雖不能說銀光罩體、如飄瑞雪,至少也是槍出如龍,寒芒電閃了。
慕容妍心中一凜,幾乎要喊出聲來,那不正是她擔心了好幾個月的趙大哥么。但她知道此刻還有外人,這才硬生生忍住,先在旁邊看一會兒。
她也是習武之人,一旦注意力專注于招式,她的心也很快寧靜了下來。
“趙大哥這桿槍形似卜字戟,也似鉤鐮槍,不過是雙側都有橫刃小枝,嗯,應該說是更接近雙鉤槍了。
但尋常雙鉤槍小枝前側并不開刃,只在內側開刃。趙大哥這槍小枝前后都開刃,也不知強度夠不夠,廝殺時是否會崩斷。
趙大哥身上的甲胄,看起來也不是凡品,如此精良貼合,還泛出一股幽冷之色,同時又晦暗并不反光,莫非是青唐瘊子甲?那不是西夏人最精良的甲胄么?母親當年就說過,她年少時去過西夏游歷,見過那種甲胄,我們江南何時也能鍛造如此寶甲了?”
慕容妍聯想到的雙鉤槍,確實是宋朝就已經出現的武器,也是后來岳飛用來破金軍鐵浮屠的鉤鐮槍的雙側對稱版本——鉤鐮槍只有一側有鉤刃,而雙鉤槍是左右兩側對稱都有鉤刃。
后世明末家寫《隋唐演義》,說秦瓊的表弟羅成用的就是雙鉤槍,這倒是純屬家言了。隋末唐初的時候,軍中并無雙鉤槍這種制式兵器,但北宋末年確實是已經有了。
但此時此刻,趙子稱手頭用的這桿兵器,也并不是現成的雙鉤槍,而是他自己進一步改良的。
這正是他這幾個月來,思考如何改良鴛鴦陣所用武器、如何去蕪存菁把現有的山地戰兵器配置、往平原反騎兵作戰配置優化的產物。
趙子稱也知道岳飛后來用鉤鐮槍破鐵浮屠的威名,但他也知道鉤鐮槍用起來太危險了,幾乎是本著同歸于盡去的打法的,在重甲騎兵已經沖到面前的情況下,還指望單獨一招鉤斷馬腿的打法,一個不慎鉤鐮槍兵自己就會被鐵蹄踩碎腦袋,那幾乎是以命搏命了。
歷史上岳飛雖然數次大捷,但實際上也都是慘勝,岳家軍自身的傷亡也非常大,包括岳飛本人還有他的子侄,好多都在戰場上九死一生。
趙子稱不想看到那么慘烈的打法,能夠優化就盡量優化。
于是他就想到了借鑒扶桑人歷史上后來搞出來的“十文字槍”,想把十文字槍和鉤鐮槍結合——鉤鐮槍最大的好處,是特化了向后方拉扯鉤斷馬腿的力度。但鉤子前緣并不開刃,往前推刺的時候,只有槍尖有殺傷力,橫向小枝哪怕推到敵人身上,也是沒殺傷力的。
在捅刺士兵或戰馬的軀干時,這種小瑕疵并不算問題。因為軀干面積很大,很容易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