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萊州掖縣。
如火的驕陽下,數以千計的民夫,在掖縣城北的一處天然海灣岸邊大興土木。
此處原本并沒有什么繁榮的商港,也并非朝廷水軍的重要駐地,只有兩個小漁村,分別坐落在海灣的東西兩岸。但趙子稱趙知州到任后,短短一個月之內,這個海灣就變了樣子。
大量的投入,讓當地的經濟繁榮程度,如瞬間注入了一針強心針。而且這樣的大興土木,甚至絲毫沒有影響登萊當地的農業生產。
這一點,也是趙子稱到任之后,才剛剛確定的。在來的路上,他還擔心自己不該太過操切大興土木、攀科技種田,怕誤了農時。
他最初的想法,是等秋收之后,再把所有富余勞動力都組織起來,大干一場。
但來到登萊后,他發現情況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宣和三年下半年的登萊,已經有太多無事可做的饑民了——因為遼國和金國,已經在渤海灣沿岸各地多次開打,遼國方向有無數漢人災民被迫南逃。
大部分的遼國逃民,是進入了河北平原的大宋占領區,化作了一支首領名叫張迪的亂軍的士卒。
但也有一小部分幽燕戰爭難民,是沿海各縣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漁民,他們大多選擇了劃船載著全部家產,沿著渤海灣海岸南逃,萊州境內的亂民、流民也就非常多。
渤海沿岸的遼人漁民、亂民,并沒有足夠的航海能力直接從遼東半島渡過海峽、經沙門島進入山東半島尖端。所以位于半島尖端的登州地區,戰爭難民還比較少。
絕大多數遼人逃民都是貼著海岸線過來的,青州和萊州也就首當其沖。
而趙子稱此番前來,錢財是絕對不缺的。他滅了方臘之后,一次性繳獲的綢緞絲錦,總計就有近百萬匹。
先后總計拿了一半用于分給陳建、趙約、給朝廷上報上供、賞賜將士、用于杭州的戰后重建,還剩下一半,大約五十萬匹,在趙子稱離開杭州前,都通過海商王承勛以及趙子稱自己剛建的大宗交易所,盡量變現了。
所以趙子稱到萊州時,手頭是捏著海量財富的。
相當于五十萬匹綢緞的財富,稍微撒出去一點,就可以把逃到登萊的流民全部安置好,讓他們以工代賑找到活干。
有大筆的啟動資金,種田建設的第一期擴張速度,也就飛快無比,發展的勢頭遠比在杭州時更加迅猛。
短短半個月,萊州造船廠的最初雛形框架就初步搭了起來,海岸邊也多了一些碼頭。
還有幾條現有的老式沙船,被知州征調過來,進行臨時改裝、然后進行適航性測試。以便將來萊州造船廠竣工后,能立刻有新型戰船可造,避免船廠等船型設計的問題。
除了航海和造船業,其他一些行業的工坊也都在規劃中,只是優先級沒那么迫切。
比如,早在趙子稱在蘇杭做官時,他就已經考慮過了棉紡和造棉襖的問題了,但因為當時在江南潮濕少日照的環境下,不適合大規模種棉花,
最終趙子稱在蘇杭時點的紡織業科技樹,就偏向了搞羽絨去膻和防腐,用堿性清洗劑處理鴨絨,發展出了羽絨被服行業。
如今總算到了山東半島,山東可是后世僅次于大西北的適合種棉花的產區。雖然如今已是七月,過了每年的棉花種植季,
但是先收購一些民間零星種植的棉花,進行各種生產試驗,試制棉襖、棉被,或是改良一下紡紗織布的工具,也好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