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磚這東西,可以用鋁礬土來制作。
尤其是高鋁礬土,絕對抗燒。”
如今的大明,耐火磚的材料,普遍都用粘土來制作。
這東西用在一般的爐子上還行。
但用來煉鋼,則有些不太夠用了。
不過,這點倒是難不倒朱元璋。
高鋁礬土乃是后世,普遍用到的耐火磚材料。
這東西能承受的溫度,在一千七百度往上。
鋼的熔點也就一千四百多度,用來建造煉鋼的爐子,足夠使用了。
“至于如何讓焦炭燃燒的更充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往里面送風。
比如,可以建造更大的風箱,往里面送入更多的風。
咱通過一些琢磨發現,直接往送冷風,會讓溫度降低一些,打折扣。
這點想想也好理解。
冷風吹過去,肯定會消耗一定的熱量,才能變成熱的。
那么,咱們這里是不是可以采用一些辦法,將送往爐子里的風給變成熱的?
如此一來,進入爐子里的風既能讓爐子里的燃料,燃燒的更為充分。
也能不降低爐子多少溫度。
比如,在煉鋼的爐子邊上,再建造一個,或者是數個小爐子,中間以煙道相互連接。
煉鋼時,小爐子這里也點上火,用大風箱,或者是鼓風機,對著小爐子吹風。
風經過小爐子的加熱后,再通過煙道進入煉鋼的爐子……”
朱元璋侃侃而談,關于煉鋼的一些辦法,信手拈來。
陶成道聽的雙目之中異彩連連。
陛下他說的沒毛病啊!
還真就是這么回事!
道理就是這個道理,以往時對于這些,他就有一定的認識,只不過遠沒有這樣清晰而已。
此時聽陛下這么一說,只覺云開霧散,豁然開朗。
哪怕他不是專門冶鐵煉鋼的,且陛下說的這些,還沒有真的動手去做,沒有見到效果。
但陶成道已經確信,按照陛下所說的辦法來做,必然能成!
因為陛下說的這些,都是言之有物。
屬于只要一思索,就能讓人知道說的正確。
道理淺顯易懂。
遠非那些只會空談,說上一些云山霧罩,讓人聽不懂話之人可比擬的。
“不過,接下來銅包鐵的炮管,也不能落下。
需要立刻著手去做。
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造出更多的,咱與你說的那種火炮。
這東西接下來咱有大用。
火器能不能打出它的威名,能不能被世人認可,并充分的認識到它的作用,這事情很關鍵。”
直接上鋼炮自然是最好不過。
但煉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哪怕自己對煉鋼知道的很多,此時說起來頭頭是道。
但接下來,把這些東西落在實處,并成功的煉出鋼來,也并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從理論到實踐,再到把事情做成,這里面有著不少的路要走。
哪怕嘴上說的頭頭是道,但真的落到實際,在實施的過程里,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
這些一一解決,都需要諸多時間。
按照朱元璋的估計,從現在開始著手做,到接下來把一切完成,煉出切實好用,且產量上也能說的過去的鋼,至少也得半年時間。
再到鑄造出一批,數量可觀的紅衣大炮出來,至少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有些太久了,耽擱開海。
所以,銅包鐵的紅衣大炮,還是很有必要做的。
陶成道聞言,立刻出聲應下,說現在有了陛下給的銅包鐵這個辦法,那么他這里,就有信心在半個月之內,鑄造出一門成功的新式火炮。
有了第一門火炮成功的經驗,那么接下來再鑄造,速度就會快上很多。
“只是……陛下,如此以來,火器局的銅就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