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朱由檢就相信了,開始著手誅宦。
我大明的宦官,和唐朝時的那些宦官可不一樣。
唐朝是宦官掌軍,那對於皇帝說殺就殺,想要換哪個就換哪個。
可我大明的宦官,卻沒這樣的能力。
魏忠賢被人稱作九千歲,可謂是權傾朝野。
但是崇禎這個剛登基的皇帝,說殺就能殺,就像是殺一條狗那樣簡單。
不可否認,宦官也干很多不當人的事兒,不是個什么好東西。
魏忠賢更談不上好東西。
崇禎殺了也就殺了。
可是,崇禎把魏忠賢給廢了之后,沒能再找出一個人來接替魏忠賢,去制衡那些文官們。
這就是最大的錯誤,然后事情就炸了。
朝廷收不上稅了。
大明到了后面,堪稱“眾正盈朝”。
那些一心為國,嘴里面說的很好的人,馬上就讓崇禎見識到了他們的厲害。
魏忠賢在的時候別管怎么說,最起碼能把稅收上來,這對於大明而言,便已經是特別重要的了。
一個朝廷手里面沒錢,那事情有多嚴重,妹子你肯定知道。”
馬皇后點了點頭,這點她確實是深有體會。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一個國家沒有錢,那也同樣是不成。
“大明那個時候,可謂是內憂外患,又有天災人禍。
天災這事兒怎么說呢……歷朝歷代基本上就沒有斷絕。
我們華夏地方太大了,每年都不是這里有災,便是哪里有災。
又有幾個皇帝當政時,天下各處都是風調雨順的
不可能的!
每年都有災難才是最正常的狀態。
我大明現在就處處風調雨順嗎
不一樣不是這里旱了,就是那里澇了
唐太宗的貞觀年間,少有天災的年份,只有短短幾年。
剩下的將近二十年,那都是天災不斷,又是蝗災,又是地震,又是洪澇,又是乾旱的……
可不一樣留下貞觀之治,至今讓人嚮往
說到底那些面對天災無能為力,把很多事兒都給算到天災上的,是自己無能,各方面都爛了。
甚至於面對遭受大災的百姓,不僅不賑濟,反而還要加征賦稅。
種種操作簡直離譜。
所以,是人禍加劇了天災。
大明收不上稅,朝廷手里沒有錢,許多事兒都干不了。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
崇禎本人也確實問題很大,他本身沒有被當成帝王培養過,就是一個王爺。
后面他兄長去世之后,被選做了皇帝。
崇禎的性格缺陷很大,一開始有多信任的文官,后面就有多不信任文官,被文官們整的不自信了。
在一些事情上,容易二級管。
而且還是個不粘鍋,不敢擔責。
遇到大事情,就是總想讓朝臣們先開口,一旦出了什么問題,有了風吹草動,就會將眾人護在身前。
把罪責這些,都給按在之前開口說話辦事的,那些官員員身上。
下手處理起他們來,也是毫不手軟。
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很多人都總結出來的一個道理,那就是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
於是,本來就懈怠的人,那再懈怠起來,就更是理所當然,心安理得了。
遇見事兒了,也大多裝死,沒人敢再衝到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