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在一旁為劉備做介紹。
這個時代是有馬鞍的,但大部分用的都是軟馬鞍。
雖然在西安出土的墓畫中,有騎射圖,被人猜測西漢時便有高橋馬鞍。
但經過考證,那是軟馬鞍,而非高橋馬鞍。
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才出現的。
高橋馬鞍的出現,對于騎兵而言是劃時代的存在。
它比馬鐙更加重要,真正能夠使騎兵做到在馬上沖鋒刺殺時,不容易從馬背上掉落下來。
而馬鐙它只是提供了橫向的支撐點,卻沒有提供縱向的支撐。
馬鐙固然重要,它能夠幫助騎士借用腿部力量,提供橫向支撐。
但是如果沒有馬鞍,騎兵照樣無法有效近戰殺敵。
而在有了高橋馬鞍提供縱向支撐之后,就需要好的馬鐙來將它的作用最大化。
于是,李翊又將第二張圖紙交給劉備看。
“此為雙馬鐙。”
網上常有一個誤傳,說三國沒有馬鐙。
但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馬鐙的存在了。
依然是考古發現,在西漢的畫磚中,找到了使用馬鐙的騎手。
不過直到漢末三國,依然是單馬鐙,并未出現雙馬鐙。
單馬鐙就是垂在馬鞍的一側,主要用來上馬,對騎兵作戰并無太大幫助。
但你仔細一琢磨,就會發現,雙馬鐙比起單馬鐙,并不難想出來。
為什么古人發明了單馬鐙后,要等幾百年后才發明出雙馬鐙?
這就得和李翊前面那張高橋馬鞍的圖紙聯系在了一起了。
沒錯,高橋馬鞍是在魏晉時期出現的。
而雙馬鐙根據考古,最早也是出現在西晉到南北朝期間。
它的出現,就是為了配合高橋馬鞍,方便騎兵作戰。
若不然,沒有能夠提供縱向平衡的馬鞍。
即便是雙馬鐙,也至多只能幫助騎士上馬,作戰時騎士依然很容易落馬。
曹操的虎豹騎,是標準的近戰具裝騎兵。
而高橋馬鞍就是為了配合具裝騎兵而發明的。
而雙馬鐙的出現,則是進一步加強具裝騎兵的作戰能力。
“此前騎手馬上作戰,多抓馬鬃,雙腿夾腹,以致自身不易落馬。”
“若能使用這高橋馬鞍,配雙馬鐙,必能極大加強我等騎兵作戰的能力。”
李翊深入淺出地為劉備介紹了這兩樣東西,對騎兵的戰力提升。
“如今隨著我徐州與遼東互通貿易,置購戰馬。”
“騎兵的組建提上日程,這馬鞍馬鐙也該拿出來了。”
李翊為什么不早一點拿出高橋馬鞍與雙馬鐙出來?
因為技術這種東西,是沒辦法做到壟斷的。
尤其像馬鞍、馬鐙、曲轅犁這種軍用、民用的物件。
只要用了一段時間,百分之一百會傳到其他地方去。
就拿這曲轅犁來說,李翊只用了一年多,就已經聽說別的郡縣已經有人開始使用了。
當李翊聽到這個消息時,心中波瀾不驚,因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一項新興技術,且門檻并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它的傳播是必然的。
對此李翊看得也很開,
天下分久必合,久合必分,早晚一統。
既然都是漢民,他們能夠拿去,改善民生,又有何不妥呢?
不過此刻作為劉營重臣,李翊也必須拿出相對應的措施來。
那就是不把這些技術一次性全部拿出來。
如果一次性全部拿出,的確能夠造成一段時間的科技碾壓。
但如果碾壓程度,做不到馬上一統的話。
那別的地方學去,就是必然趨勢。
而冷兵器時代,無論如何就是不可能做到快速平推。
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一項一項的拿出來,打一個時間差。
先用科技樹造成碾壓,盡可能多的將這項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之后,才推出新的技術出來。
“……好啊,軍師真不愧為天下奇才啊!”
劉備見此大喜,即圖紙收入懷中。
“之后吾便命匠人打造,連夜推廣至騎兵編隊之中。”
李翊諫言道:
“此物雖好,然成本也大,只先用來武裝精銳騎兵才好。”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道,“武裝好的騎兵,若非戰事需要,切忌將此物泄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