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要挺起腰來,承使君大任。”
華歆哭著應允。
隨后,兩人聯手為劉繇操辦了喪事。
不過劉繇的死,并未引來當地百姓的悲痛。
反倒有不少人暗自感到欣喜,若是劉繇死了,揚州刺史之位不就空缺了嗎?
于是,當地百姓一起擁立華歆為新的揚州刺史。
華歆對此誠惶誠恐,連忙拒絕道:
“未受皇命,安敢為此?”
遂拒絕了眾人的好意。
在演義里,華歆是一個敢拿著刀威脅獻帝的大奸臣。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華歆,則是一個清正廉潔的高尚君子。
他不受賄賂,愛民如子。
陳壽說他,清純德素。
孫策稱贊他年德名望,遠近所歸。
太史慈也說他道德高尚。
就連一向恃才傲物的陳登也說,在淵清玉潔,有禮有法方面,他只敬佩華歆華子魚。
而華歆的好友王朗,也并非演義里的庸弱形象,甚至被諸葛丞相直接嘴死。
歷史上的王朗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樂善好施。
作為一個大族出身,卻非常同情底層人民。
這一點是極為難得的。
像關二爺他同情底層人民,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底層出身。
早年間游歷江湖,見過太多不當人的士大夫。
所以他才傲上而不辱下。
可王朗出身豪族,卻體恤窮人,經常散去財物來周濟需要幫助的人。
同時王朗雖然樂善好施,但對自己卻非常勤儉節約。
即便是后來在魏國官至司徒這種三公級別的大官時,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就連遇上結婚辦喜事這種大事,別人送的賀喜禮物,王朗都堅辭不受。
其人品大抵如此。
“……百姓推舉子魚為揚州刺史,子魚何以不受?”
喪禮辦完后,王朗找到華歆質問,問他為何不肯領揚州刺史。
華歆背手嘆道:
“未受王命,何以敢自領揚州刺史?”
“況如今孫策受王詔來寇略揚土,正是風口浪尖之時,更不敢落人口實。”
華歆政治嗅覺十分敏銳。
現在揚州動亂,各地官吏人心惶惶。
誰敢在這時候露頭?
沒有實力,敢去自領揚州刺史。
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找死么?
“那么孫策大軍壓境,子魚有何打算?”
王朗問出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的孫策已不再屬于“犯上作亂”了,他已經得了朝廷的詔書,打過來了。
華歆對豫章的統治力本就不強,手下更缺乏將才。
絕不可能是孫策的對手。
“我……”
華歆正要開口,忽有下人來報。
虞翻求見。
“仲翔來了?”
王朗一挑眉,他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虞翻是他的功曹,也就是秘書。
兩人也一起共事了有些年頭。
只不過王朗自被孫策擊敗后,虞翻便投靠了孫策。
孫策本人還是很尊重虞翻的,說愿意把他當朋友看待,而不是郡吏。
虞翻被孫策的誠心打動,于是仍舊為功曹。
此次前來,自是代表孫策而來。
王朗問華歆道:
“仲翔必是為孫策做說客,子魚覺得該不該見?”
華歆現在是豫章太守,郡里的一切事務自是由他當家做主。
華歆沉吟半晌,緩緩說道:
“虞仲翔既是為孫策而來,似乎該見。”
似乎二字表達了他內心的不確定,但覺得還是應該見一見。
很快,兩人一起接見了虞翻。
“仲翔別來無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