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太史慈果真能用豫章養好豫章部曲,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子義可要想清楚了,豫章遠在瘴地,來往交通并不方便。”
“若有事急,淮南未必能救。”
豫章之地多沼澤、山川、湖泊,往來交流何不方便。
如果出了什么事兒,淮南方面是何難第一時間去救的。
也就說,太史慈去了,就得完全靠自己了。
李翊現在是給太史慈選擇,看他需要什么,然后盡可能一次性地給他滿足了。
不然等他到了豫章,再向索要什么,可就不好給了。
但太史慈卻顯得很自信:
“君侯有桓文之量,古人云,報生以死,期于盡節,沒而后已。”
“慈既受重托,怎敢相負?”
“況揚州新破,士卒離心,難復合聚。”
“只宜宣示恩慧,安其心,并其眾,然后息兵可也。”
太史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歷史上的他也算半個諸侯。
在海昏壓制荊州劉磐的侵擾,使之絕跡不復為寇。
李翊正是覺得太史慈有一州之才,把他放在徐州終是屈才了,才打算派他出去歷練歷練。
“有子義這番話,豫章之事,我便可放心交予卿了。”
話落,一只手伸向王朗。
王朗初不解其意,倒是龐統察言觀色,趕忙將王朗所帶來的圖書獻上。
王朗這才明白,李翊是要看豫章的賦稅、官員名單。
在看的同時,王朗在一旁說好話道:
“這些都是從府衙里取出來的圖書文獻。”
“豫章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皆有記載。”
這時想表明他們豫章的誠意,主打一個真誠。
希望李翊不要拋棄他們。
李翊一邊翻看圖文,一邊說道:
“這豫章戶口數怎么對不上?”
“哪里對不上?”
王朗身子一緊,顫聲問。
“……呵呵,都對不上。”
李翊將書札闔上,遞給一旁的龐統。
按《后漢書》記載,東吳所在地區的人口有900多萬。
但晉國滅亡孫吳時得到其賦役圖冊,卻只有230萬人。
這中間消失的人口,自然與當地的世家大族脫不開關系。
有很多佃戶,為了躲避徭役賦稅,會自愿為奴。
而奴是不算入戶籍的,自然不用服徭役和交稅。
這就使得世家大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隱藏了大量人口,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從而導致漢末出現了大量的隱戶。
這些隱戶只享受物質基礎,而不承擔社會責任,嚴重拖累國家的正常運轉。
三國時期,隱戶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東吳。
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沒有。
包括李翊所在的徐州同樣如此。
李翊初據徐州之時,外憂內患,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而如今更是要面臨即將南下的袁神。
所以他哪里敢現在去折騰土地,觸碰世族最核心的利益?
但徐州暫時不處理這些問題,不代表不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初步的嘗試。
這個實驗的地方,最好是離徐州遠一點,不要使徐州承擔失敗的后果。
若是成功了,也能從中吸取經驗。
李翊背著手,目光掃過眾人,淡然道:
“目今天下田地,越半數于高門貴族,剩余半數在士人豪族手中。”
“平頭百姓并無寸縷立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