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下邳。
今日,李翊接見了兩名南方來的客人。
他們不是別人,正是不久前被太史慈、徐盛、袁胤聯手擊敗的山越部族首領。
祖郎、費棧。
這二人在丹陽還是頗有影響力的,考慮到山越民與漢民混居。
所以李翊并沒有太過為難二人,反而親自接見,以恩威并施的方法,希望能夠收攏丹陽的民心。
李翊命人置下酒席,款待二人。
祖郎、費棧皆知李翊在劉營的地位,能得他如此禮遇,自是誠惶誠恐,受寵若驚。
“山越乃秦朝越人后裔,百年來與漢民混居,互不侵擾。”
“只是多有山越人不納賦稅,不服徭役,反而躲起來。”
“嘯聚山林,保山為寇,與官府作對。”
“此實在給我們的工作,添了不少難度。”
李翊鄭重其事地對二人說道。
祖郎、費棧面上皆露羞慚之色。
雖然李翊這話并未直接點名,但他說的那個躲在山中不繳稅的山越民,不正是他二人嗎?
“今陵陽一帶的山越人,雖已降了官府。”
“然丹陽山地眾多,仍有不少山越賊,冥頑不靈,依舊與我們作對。”
李翊并不想在丹陽投入太多的資源進去。
因為江南一帶本身開發的就晚,與其現在投入資源到江南,不如留著用來開發徐州本土。
但丹陽的山越問題又不能不解決。
思來想去,還是用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策略最好。
以夷制夷,成本所費最低。
“今日請兩位宗帥來徐州,正是為了商議解決丹陽山越問題。”
李翊站起身來,闊步走至二人身前。
“不瞞二位,劉將軍付我以南方大事。”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為高尚氣力,是出精兵之所也。”
“將來若與河北開戰,丹陽民必能為我徐州助力。”
“翊是真心實意想和山越人和睦相處,但總有極個別人不肯配合李某的工作。”
“……呵呵。”
說到這兒,李翊唇角微微翹起,兀自笑了。
“李某也并非是什么惡人,早已經給丹陽下過命令。”
“凡是肯下山的山越人,一律編戶齊民。”
“朝廷也會分給他們田地耕種。”
“并租借以耕牛、糧種,乃至種田工具。”
“我知山越民鮮有種田之人,故還愿意派出專人指導。”
“難道這還不能彰顯李某的誠意么?”
山越人說白了就是一群街溜子。
要想根除山越問題,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得漢化,除去他們身上的惡習。
只有完全接受漢文化,接納了漢人的生活習慣,才能解決掉存在百年的山越問題。
這幫山越民與漢民混居長達四百年,其實已經漢化的差不多了。
幾乎人人都能抄一口流利的漢話。
就是在生活習慣方面,仍存在一些差異。
并且山越人的耕作技術,也遠遠落后于漢民。
這是絕對不行的。
華夏大地自古就是農耕文明,只有推動農業的發展,才能助長國家的綜合實力。
山越擁有大量的青壯,都是充足的勞動力。
卻一個個都是隱戶,不配合政府工作,這一點著實令人頭疼。
“兩位在丹陽皆是豪強大戶,于地方頗有民望。”
“是故私以為,將此事付與兩位,應能為我辦好。”
李翊正式向祖郎、費棧提出自己的要求。
依然是不容置疑的口吻。
不是與你們二位商議,是要你們二位必須去做。
之所以仰賴祖郎、費棧二人。
還是因地制宜。
丹陽太過落后,兼之官府長年累月的缺失。
使得當地不論是漢人還是山越人,都不認官府,只認自家的豪強頭領。
那這就好辦了。
我把你們的豪強頭領,變成官府人員,不就等于是承認我這個官府了嗎?
祖郎與費棧二人對視一眼,然后異口同聲地說道:
“能為郯侯效力,是我等之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