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乃收淚而出。
令孫靜理會喪事,孫權出堂,受眾文武謁賀。
眾人皆知江東之事,經理未定,須要有人來主持大局。
人報周瑜已從鄱陽提兵回吳。
孫權乃謂眾人道:
“公瑾已回,吾無憂矣。”
周瑜守御鄱陽,聞說孫策時日無多,星夜兼程趕回,只求再見其生面。
到底未能趕上,至吳郡時,孫策已亡。
周瑜到后,哭拜于孫策靈柩之前,痛不欲生。
吳夫人將孫策生前遺囑,告知周瑜。
周瑜乃拜伏于地,舉天立誓:
“瑜雖肝腦涂地,亦當為主公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
少頃,
孫權引周瑜來見,謂周瑜道:
“愿公勿忘先兄遺命。”
周瑜再頓首拜道:
“瑜此次趕回,正欲報先主公之殊遇,以為主公效死力也!”
孫權乃寬心,遵照孫策遺命,以兄禮事周瑜。
又問計于周瑜道:
“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
周瑜答道: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后江東可定也。”
孫權便問周瑜有何人才舉薦。
周瑜對答道: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有避難于揚州者。”
“本有諸多賢才,奈何多為劉備招去。”
說到這兒,孫權也沒奈何。
畢竟人劉備是徐州牧,又是漢左將軍,兼之已經穩固了徐州的基業。
又發出招賢令。
許多避亂于江東的徐州人,跑回徐州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今大事未定,宜當先撫山越治內,然后可外圖。”
“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愿薦一人以輔將軍。”
“由他撫鎮山越,吳會兩地內賊可定也。”
孫權忙問是何人。
周瑜答道:
“此人姓呂,名岱,乃徐州廣陵人也。”
“早年亦是避亂于徐州,故而南渡江東,在此安家。”
“其已扎根數年,故未受劉備征辟,留在江東。”
在李翊的安排下,劉備成功召回了許多跑去揚州避亂的徐州人。
但這些人中,也有沒能回去的。
比如呂岱。
與其他人避亂不同,呂岱避亂的時間要更早,是在他父輩時就已經遷到揚州了。
也就說呂岱籍貫雖在徐州,但生活習慣,文風習俗俱已從了揚州。
呂岱自己也以揚州人自居,早已在揚州成家立業,娶妻生子。
家中族人,亦在揚州有生計,有官員當。
自然回絕了徐州的征辟令。
此前周瑜過吳地時,發覺呂岱是一位將才。
便趁著此時新君繼位,將之舉薦給了孫權。
“今正是用人之際,主公何不拜其為將。”
“命之就地征募江南健兒,然后征討山越?”
孫權大喜,即命人前往聘請呂岱。
這不單單是用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孫權新君上位,迫切需要扶植自己的嫡系將領。
程普等老將也好,陳武等新生代將領也好,俱是跟著其父其兄創業的。
包括周瑜在內,那也是其兄孫策留下來的。
孫策死前已經暗示孫權,要牢牢把握住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