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以后之事,以后再議罷。”
“眼下且如此安排,日后時勢有變,再調動不遲。”
“至于國讓那邊,我會上奏表其為齊國相。”
“與云長一并理事,此事不必再提。”
考慮到齊國在青州的地位,齊國相基本相當于青州的二把手了。
劉備這樣安排,就是希望田豫能夠輔佐關羽,兩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共同把青州治理好。
此地算不得貧瘠,也算不得富。
但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不受戰爭影響,可以安心從事生產發展。
劉備相信,用不了幾年它便能恢復“青州之亂”前的生產力。
到時候其北連冀州,南通徐州,可以作為重要的物資輸送通道。
而隨著劉備勢力范圍的擴大,每一個地區的人選,劉備都是有慎重考慮的。
除徐州自己親自鎮守外。
北方最重要的冀州,劉備將之交給了自己最仰賴器重的李翊。
青州交給了跟隨自己多年,勞苦功高,戰功彪炳的關羽。
而南方的淮南,劉備則交給了陳氏家族的陳登。
一方面是自己上位之時,便聽從了李翊的建議,用陳登為廣陵太守。
其在南方深耕多年,勢力已成。
同時,劉備也需要陳家的影響力,幫他牽制南方的宗帥豪族。
既商議妥當,劉備即將擬好的表文,發去了陳地朝廷。
其書略曰:
——“昔袁紹侵入京郊,與臣戰于官渡,彼時臣兵少糧盡,誠以為不敵。”
“與翊議此事,翊不以為然。”
“建宜勝之當,申進討之略。”
“臣心中大振,遂與袁紹決死。”
“終摧其部眾,收復漢土。”
“吞其兇族,克平四州。”
“此翊之遠略,其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
“若臣決心不堅,退守下邳,紹必摧枯拉朽,鼓行向前。”
“我軍便有傾覆之形,而無克捷之勢。”
“翊之策略,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此臣所不及也。”
“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臣,薄捕獲之賞。”
“臣請重評議,疇翊之戶邑,領冀州牧一職。”
“以彰其功績。”
時漢天子劉協覽畢劉備上奏的表文,感慨北方戰事終于結束的同時,卻又有新的煩惱。
原來,就在昨日,曹操也發來了表文。
請奏自己為冀州牧,同時兼領兗州牧一職。
雖然大伙兒都知道,冀州目前是曹劉兩家平分。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想爭“冀州牧”這個名頭。
畢竟政治是講臉面的游戲,凡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
雖然你我平分冀州,但我若是“冀州牧”,就是壓你一頭。
“……此事卻是難辦。”
劉協今年已滿二十二歲了,早已不是從初入陳地的少年天子。
他手上雖無太多實權,但也不是傻子。
劉協看得出來目前天下形勢是個什么情況。
隨著袁氏在北方的衰弱,接下來不就意味河北與河南的爭霸,轉變為了曹操與劉備的爭霸嗎?
眼下此次“冀州牧”名額的爭奪,就是曹劉的初次交鋒與試探。
劉協夾在中間,全無做主的權力,十分難受。
而更難受的是,不管他把冀州牧給誰,都要得罪另一方。
朝廷中的大臣,更是分為了三派。
一派是堅定的保皇派,一派是擁劉派,一派是擁曹派。
當然了,曹劉兩派的擁躉,主要是二人自己扶持的一些官員上去。
作為曹劉的“故吏”,他們當然是支持自己的舉主了。
擁劉派進言道:
“啟奏陛下,劉將軍乃我漢皇宗親,此次北伐,功勛卓著。”
“此冀州牧一職,理應交給劉將軍。”
擁劉派上來就先攀親情,理由就是咱與皇帝是一家人,舉賢不避親不是?
況且此次大戰,我們徐州出力最多。
冀州牧一職理應給咱們劉老板。
但擁曹派也不肯相讓,當即出言反對:
“臣以為不妥,目今劉將軍已擁五州之地,而每年所上貢之絹帛糧賦卻是極少。”
“而曹司空除有保駕之功外,也是剿滅李傕、郭汜二賊的頭號功臣。”
“況此次官渡大戰,曹司空堅壁清野,勞苦功高,不能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