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聽完司馬徽的故事后,心中亦頗生感慨,乃問道:
“水鏡先生既是出身于潁川,如何會來備的徐州呢?”
司馬徽撫須答說:
“目今天下讻讻,未知孰是。”
“民有倒懸之厄,故老夫常謂身邊人,但從仁義之所在。”
“不為忽曹公而私明將軍也。”
司馬徽這話說的很含蓄。
言外之意,就是他雖然出身于潁川,但曹操那里搞酷刑峻法,重徭加賦。
司馬徽不想被曹操統治,又聽說你徐州劉玄德實施仁政。
所以到你這來了。
劉備聽罷,乃整容謝道:
“實施仁政,乃是備一生行事之根本準則,未曾有一日敢松懈怠慢。”
司馬徽便道:
“老夫善于識人,明公身上自有一股英雄氣。”
“若能以此盛德巍巍于世,天下當屬公有!”
劉備眉梢一揚,意味深長地一笑。
“……安敢望此也?”
司馬徽一揮手:
“不然,今天下之奇才,盡在于明公麾下。”
“吾夜觀星象,知天命已有所歸。”
劉備身形微微一震,連忙起身問:
“未知天命當歸何處?”
司馬徽眼眸一深,正色道:
“所謂: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
劉備大驚,但臉上仍是不動聲色,只拱手謝道:
“備安敢當此!”
“若天命果真歸吾,備當時時砥礪。”
“匡扶天道,救護蒼生。”
如今的劉備已是車騎將軍,地位不可不謂崇高。
司馬徽見他仍能夠這般謙遜,禮賢下士,心中好感倍增。
又對他言道:
“明公不必自謙,君自有奇人輔佐,何愁天下不定?”
劉備暗忖,司馬徽說的莫非是子玉先生?
細細想來,他初入徐州時,僅僅是一個駐扎于小沛的掛名“豫州刺史”。
如今僅過去不到八年,他已是雄踞一方,天下數一數二的諸侯了。
這又是誰能夠想到的呢?
“水鏡先生亦知李子玉乎?”劉備問。
“……哈哈,李郯侯天下異才,莫說是老夫。”
“便是在荊州,雖三尺蒙童亦聞其名吶。”
劉備心中暗自竊喜,這樣的名士好在及時被他得到。
若不然萬一投靠了他人,也不知自己如今會飄零在何處。
劉備甚喜李翊,與他意氣相投。
又知道司馬徽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極為擅長點評他人。
凡是得到司馬徽點評過的人,那他的“身價”都能翻好幾倍。
龐統早在荊州時,就曾走了兩千里路,專程去潁川拜訪司馬徽。
請求他的點評。
這算是早期買“熱搜”的行為。
不過龐統確實沒白去,自從拜訪過司馬徽之后。
其“南州名士之冠冕”的名聲,由是漸顯。
盡管李翊如今已經名聲大噪,但其在河北的名聲肯定不如河南。
若能接司馬徽之手,為李翊抬一手名望,助他一助。
其平定河北的工作,進展必會更加順利。
思量已定,劉備乃對司馬徽笑道:
“久聞水鏡先生博學,善于識人。”
“未知對李子玉當有何評價?”
雖然司馬徽沒見過李翊,但李翊的這八年的諸多事跡,早已在坊間傳遍。
正是縱然未見,也該有所耳聞。
筵席內,不論是賓客亦或本土官員,都不由豎起耳朵,認真傾聽。
想看看水鏡先生會對李翊作何評價。
“……奇啊。”
司馬徽撫須一嘆,像是在想什么事情。
奇?
眾人面面相覷,暗道天下奇才多也。
怎么水鏡先生單是一個奇字就給蓋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