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睨他一眼,叱道:
“弟輩若是怕冷,就先回去罷!”
張飛忙道:
“如今風雪甚緊,天寒地凍,俺也不過是恐兄長勞神罷了。”
“況那孔明縱有大才,也未必能過李先生。”
“李先生尚不見得其架子如此之大,況這孔明乎?”
由于有李翊珠玉在前,深諳職場之道,極會來事兒。
以致于讓張飛都產生了錯覺,他認為讀書人就該都像李翊這樣。
腹有才華,翩翩君子,謙遜有禮。
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有李翊珠玉在前,又有許攸瓦礫在后。
使得張飛也不再迷信讀書人士,認為讀書人也該分成兩類辯證來看。
“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返而方得一面。”
“況吾欲見大賢耶?”
“而世間只有一個李子玉,更只有一個諸葛孔明。”
“益德又何必非要將二人放在一起比照?”
劉備也算識人無數了,知道這人本來就是千人千面。
李翊懂職場,會來事兒,這是他的優點。
這位諸葛先生有性子,有傲氣,這是他的風骨。
沒有哪個誰對誰錯,只是分人罷了。
張飛嘴上雖不再抱怨,但心里仍是不痛快。
又過了許久,忽見他堂上之人翻身將起。
劉備身軀下意識一抬,只見堂上之人伸了個懶腰,口中吟詩道: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冬睡足,窗外日遲遲。”
唔……
不知為何,當聽到這段詩文之后,劉備唇角竟不自覺地微微翹起。
那先生吟罷詩文,翻身問身側童子,道:
“是否有客到來?”
童子答曰:
“車騎將軍,劉徐州已在館外立候多時了。”
諸葛亮乃慌忙起身。
“何不早報!尚容更衣!”
遂轉入后堂,又過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劉備舉目視之,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容貌甚偉。
身披鶴氅,迎立漫天風雪,映得更加光彩照人。
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上一次給劉備這種感覺的,還是洗凈之后的李翊。
劉備乃上前主動施禮:
“漢室末胄,徐州牧劉備。”
“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
“今聞先生已至驛館,故特冒風雪而來。”
“得瞻道貌,實為萬幸,大慰備仰慕之私。”
諸葛亮持羽扇向劉備還禮,溫聲笑道:
“瑯琊俗人,疏懶性成。”
“竟蒙將軍親自蒞臨,不勝愧赧。”
二人敘禮已畢,便要入館內交談。
劉備又令張飛在館外等候,張飛暗笑:
“兄長一見著名士便走不動道了。”
“他未見著李先生已有數月,今日訪著孔明。”
“怕是得相談個三天三夜才肯罷休。”
劉備與諸葛亮進了正堂,分賓主而坐,童子在旁側獻茶。
“因水鏡先生力贊先生之才,故備專程前來探望。”
“還望先生曲賜教誨,備愿躬聽明誨。”
諸葛亮笑道:
“李郯侯,龐士元,皆世之高士也。”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大事?”
“將軍有不明之處,可問此二人。”
“奈何要舍美玉,而求頑石乎?”
劉備亦是彎唇笑道:
“先生休得自謙,大丈夫懷抱經世奇才,豈可困坐終老?”
“況李子玉身在冀州,龐士元遠赴并州。”
“備身邊仍舊缺少可以早晚問策之士,還望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
“開備愚魯而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