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乃道:
“……如此,亮愿聞將軍之志。”
劉備眸中一亮,躬身告曰:
“備起身于涿郡,家道中落,不得已靠織席販履為生。”
“彼時,山河黎庶,悉毀兵災。”
“良知仁善,皆沒戰禍。”
“備不自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
“故起兵數年,不為逞勇殺伐,只為救護蒼生。”
“身邊雖有志同道合者并肩,使今小有成就。”
“然備仍恨智術短淺,迄無所就。”
“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諸葛亮沉聲分析道:
“如今將軍已滅袁氏,河北大地早晚歸屬將軍。”
“將軍本以徐州首事,平瑯琊臧霸之患。”
“五郡歸一,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河北乃天下之富地,今雖殘壞,猶人口尚多。”
“是以將軍治黃河以北,不可以不先定。”
“今已破袁譚、袁尚,若分兵先擊其一,二袁兒必坐觀時變。”
“以其閑勒兵收熟河北之麥,約食畜谷,一舉而袁氏可破也。”
“吾料其必遁至幽州,可結遼東公孫康以擒二袁兒。”
“既破袁氏,西連并州,以馬超制高干、胡虜。”
“以并州居高臨下之勢,威脅曹操側翼,操不敢輕動也。”
“北方平定,兩雄之勢可成。”
“將軍所患者,唯曹操一人耳。”
“攻滅曹操,中原可圖,天下可定也!”
劉備聞言,又驚又喜,暗忖:
“竟與子玉所教我之言相同!”
李翊也力勸老劉不要再著急對外擴張了,先全力平定北方。
約食畜谷,儲備軍資才是上策。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見諸葛亮能一針見血指出目前劉備集團的癥結所在。
正與李翊定下的戰略方針相同。
僅這番言語,劉備已深知孔明有大才,乃避席拱手謝道: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
“備雖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
“備當時時拱聽明誨,奉先生為師。”
諸葛亮嘆了口氣:
“李郯侯有經綸濟世之才,龐士元與吾乃是舊友,吾深知他亦為王佐之才。”
“將軍有此二人輔佐,天下早晚能定。”
劉備連忙說道:
“若先生肯出山相助,亂世豈非速定,天下豈非早安?”
“先生豈不念天下蒼生乎?”
有誰會嫌手底下人才多呢?
何況隨著劉備地盤得不斷擴大,終是需要將自己的一些有能力的心腹派往別處去的。
那就必須有新鮮的血液注入。
此時的諸葛亮,不過二十出頭罷了。
而李翊在明年就要年滿三十了。
三十而立,時間過得終是太快了。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代人才老去,終須新一代人頂上。
劉備又何嘗不希望將來李翊百年之后,有人能接他的班?
當然了,劉備年紀也不小了。
本身自己起兵就起得比較晚,前半生也大多蹉蹉跎跎地過去。
今年的他也四十二歲了,極有可能走在李翊前頭。
尤其隨著袁瑛的順產,老劉已經久違的得到一子。
先不管他還有沒有精力去生第二子,第三子。
但他現在也可以算是“老來得子”,總得為后人鋪點路才行。
劉備難得遇著臥龍,說什么也要請他出山,乃起身執諸葛亮手,垂淚泣道:
“……先生不出山,如蒼生何也!”
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
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握住劉備手,說道:
“將軍既不相棄,亮愿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遂命等在館外的張飛,將備好的金麻絹帛獻上。
張飛聽得大哥呼喊,暗嘆居然這么快就搞定了!
不過轉念一想,大哥這些年沒少求賢。
光李翊給劉備舉薦的,一只手都數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