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翊傳回書信,言及要用自己的食邑,來分賞給有功之臣。
劉備初時尚不解其意,經諸葛亮開導,他才明白過來。
說白了,李翊作為冀州的最高行政長官,面對手底下一幫兄弟,還有一幫袁氏舊臣。
他需要通過封賞來收攏人心,以方便他后續的統治。
李翊當然也有這個權力。
可如果他真冒然大肆在冀州封賞官員,難免落得個“擁兵自重”之嫌。
遂通過這封書信,來暗示劉備。
若老劉你沒什么意見,我就去“收買人心”咯。
雖然老劉可以不在意,但李翊身為臣子卻不能不這樣做。
想通這一點之后,劉備也不禁感慨:
“子玉一生唯謹慎,終是備有負于他。”
遂將李翊的要求通通滿足,并為李翊增食邑三千戶。
此次河北受到封賞的功臣,約有二十余人。
既包括徐州老臣,亦有袁氏舊臣。
此二十余人,包括張顗、馬延在內,皆封為列侯。
其余依次受封,論功行賞。
河北軍民,皆大歡喜。
不表。
……
冀州,渤海,南皮。
這日,李翊正于案前,埋頭批軍折。
毛筆軟毫疾走,不覺案邊便已堆起了厚厚一疊。
書房內靜可聞針,除去墨水研磨的輕微聲響,便只余清冽的爐內檀香緩緩縈繞。
南皮功曹甄堯抱著一疊竹帛走了進來,見案上堆滿書疊,堆也堆放不小了。
乃出聲勸慰道:
“……使君,不妨歇一歇。”
“這公文是永遠也批不完的。”
李翊充耳不聞,仍是低頭,筆墨不停。
甄堯乃不敢出聲打擾,小心翼翼地清理案上的竹帛。
約過半個時辰,
李翊忽地抬頭,臉上掛笑,將剛剛寫好的竹帛遞給甄堯。
“甄功曹來的正是時候,我正欲尋你。”
“你且將這封竹帛,交到荀府君手里。”
荀府君便是荀攸。
李翊當了冀州牧后,自然要為自己的治所選一位太守。
經過一番考慮,還是決定用徐州老臣。
最終選擇了荀攸為渤海太守。
甄堯小心接過竹帛,粗略掃一眼后,驚道:
“……使君要將渤海分作兩郡?”
“……是。”
李翊點了點頭,一捋頷下胡須,正色說道:
“此事吾也是考慮許久。”
“可將渤海南北分作兩郡。”
“南邊就以浮陽、般河為界,仍作渤海郡。”
“北邊就以束州、巨馬河為界,然后以東平舒為治所,作章武郡。”
話落,李翊又將手搭在案上,似考校一般,饒有興致地問甄堯道:
“甄功曹可知,吾緣何要為此事么?”
甄堯可不比龐統,很多時候李翊都要反過來問龐統計策。
而甄堯還算年幼,李翊也有心培養這個年輕人。
“……莫非是因為冀州封賞之位不夠,所以才分出一郡,另行賞賜?”
甄堯大膽說出自己的猜想。
此次北伐,參戰之人極多。
立功的人自然也跟著多了起來,但官位只有那么幾個。
小了給出去是侮辱人,大了一是數量不多,二是怕胡亂給出去容易惹禍。
“……甄功曹只說對了一半。”
“吾分出章武郡來,的確是想提拔一些功勛之臣。”
“但分此郡縣,亦有吾之戰略考量。”
戰略考量……?
甄堯眉頭微微一皺,“使君是說幽州的二袁兒?”
“……不,是三郡烏桓。”
李翊眼眸一蹙,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