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郡烏桓就是烏桓人。
提到烏桓人,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張遼的白狼山封神之戰。
其實此戰,才是把張遼抬進武廟的戰役。
不過,有一個誤傳說張遼是“陣斬匈奴王”。
其實烏桓人并不是匈奴人的后裔,也不是他們的別支。
早在西周春秋時期,在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便生活著一個部落族群。
這支部落叫東胡。
不過隨著匈奴冒頓單于的崛起,東胡部落很快便被匈奴人打敗。
一部分東胡人被匈奴人附庸奴役,另一部分人遠徙東遷,入了大興安嶺的群山之中。
而這支東遷的東胡人,一支逃到了鮮卑山,一支逃到了烏桓山。
所以這兩支東胡人分別發展為了鮮卑人與烏桓人。
沒錯,烏桓、鮮卑其實都是東胡人的后裔。
至于我們說的三郡烏桓,則是烏桓人趁著東漢內亂之際,侵入漢地。
烏桓王蹋頓,趁機占領了遼東郡、遼西郡、右北平郡。
這三郡都屬于幽州。
袁紹滅公孫瓚后,選擇了跟劉虞一樣的懷柔政策。
不僅以家族子女為己女,嫁于烏桓人,并矯詔封了蹋頓烏桓王。
烏桓人感念袁紹恩義,遂也心甘情愿為袁紹效力。
如今的三郡烏桓,實力已經相當強橫了。
它惡心的點就在于,作為游牧隨時可以攻打你。
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卻十分不便,又窮又落后。
你去打它,反而費錢費人,純純放血槽。
渤海雖然是人口大郡,經濟潛力極好。
卻也面臨著被烏桓人侵擾的潛在威脅。
所以李翊才決定將渤海北部分出來,以章武郡作為戰略縱深與之隔開。
而渤海郡,則可以全力發展生產農業。
“那不知使君打算用誰為章武太守?”
甄堯又問。
“……徐公明。”
李翊沉吟片刻,選擇了徐晃。
“……喏,下官這就去與荀府君商定此事。”
甄堯未及出門,又有一侍者走進房內,行了個禮:
“使君,袁夫人在外求見。”
李翊只輕輕嗯了一聲,繼續批閱案前竹帛。
那侍者見李翊點頭,又躬了躬身子,便退出書房外去了。
俄頃,袁瑩在侍女陪同下走進房內。
將兜帽摘下,任由侍女脫了披風。
“來了?”
李翊目光微微一抬,便直對上那雙美眸。
袁瑩福身行了一禮,才走近了些:
“外面有些飄雪了?”
言訖,款步走至案旁,朝那研磨的童仆瞧了一眼。
后者當即會意,擱下墨悄悄退了出去。
李翊望一眼窗外,嘆道:
“不怪這幾日瞧著天氣陰沉沉的。”
“汝回去路上當心些。”
話落,已是又將一封公文給寫好了。
李翊拿在手里檢查,目光從頭掃至尾,落在最后一行字上。
眉宇間多了幾分冷峻,合了竹帛遞給還在等候的甄堯。
李翊語中帶著幾分沉著:
“這封軍令,汝一并拿去給荀府君,叫他依我令行事。”
“傳達冀州各處郡縣。”
甄堯連忙捧了竹帛,原來這道軍令寫得是:
——“其與袁氏同惡者,與之更始。”
“諸民不得私讎,禁厚葬,皆一之于法。”
大意為,凡是與袁氏同流合污的人,皆可改過自新,本府既往不咎。
如今戰事已經結束了,民間百姓不得私自尋仇。
也不得在沒有官府文件的情況下,隨意厚葬他人。
一切都得依法辦事。
李翊頒布這條法令,依然是在盡量淡化河北、河南大戰對民眾的影響。
眼見諸事處理的差不多了,李翊這才將目光落在袁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