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頓以幫助袁氏收復失地為由,發兵攻打漁陽郡。
烏桓人對漁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這里生活著大量的烏桓人。
不過對漁陽郡掌控力最強的,還是劉虞舊部鮮于輔。
早在公孫瓚殺害劉虞之后,鮮于輔便糾集了本郡兵馬,與燕國豪強閻柔、袁紹部將麴義、峭王蘇仆延,乃至鮮卑人聯合。
共計十萬兵馬,于鮑丘大破公孫瓚,斬敵兩萬余人。
自那以后,幽州的代郡、廣陽郡、上谷郡、右北平郡紛紛起兵,揭竿而起,脫離了公孫瓚的掌控。
即便到了袁紹統一幽州后,依然賦予了這些郡縣高度的“自治權”。
因為幽州太窮苦了,若是把它們給直轄了,袁紹每年得倒貼不少錢進去。
索性干脆讓他們自治,只要不搗亂,允許你們在那里愛干嘛干嘛。
所有直到現在,幽州北部諸郡依然是相對獨立的狀態。
鮮于輔因大破公孫瓚,在漁陽頗有民望。
于是在屬下官民推重之下,代行太守之事。
鮮于輔很快收到了蹋頓攻打漁陽的消息,即召眾人議事。
“漁陽窮苦,孤地難守,諸公以為該投何處?”
或有人諫曰:
“時雄杰并起,世人莫知所從。”
“以吾觀之,終能定天下者,必劉備也。”
“今劉備命李翊為冀州牧,代行河北之事。”
“李翊早晚對幽州動兵,宜速歸命,必不失封侯之位。”
鮮于輔從其言,即率漁陽本部五千郡兵南下,往渤海去投李翊了。
與此同時,
位于漁陽南部,同樣毗鄰渤海郡的燕國,也就是廣陽郡。
此時的廣陽老大正是一同參與過討伐公孫瓚的閻柔。
他是燕國豪強出身,因殺了烏桓校尉邢舉,故取而代之。
現在的他也在考慮何去何從。
目今北方局勢大變,幽州亂成了一鍋粥。
隨著二袁兒的戰敗,東逃烏桓。
閻柔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也決定率領本郡全部兵馬,向南投渤海去。
就在正月二十日這天,
章武太守徐晃,突然之間便在北方見到了大量人馬。
少說數萬之眾。
一面差人探清楚情況,一面又將這則消息迅速匯報給李翊。
李翊親自趕赴章武迎接。
原來這數萬人馬,分作三路。
一路是煽動幽州郡縣叛亂的張南、焦觸。
一路是漁陽豪強,代行太守事的鮮于輔。
一路是廣陽豪強,自領烏桓校尉的閻柔。
這三路兵馬,合計三萬人眾。
雖來自不同地域,但目的都只有一個——
“棄暗投明,誓死追隨劉將軍匡扶漢室!”
當然了,這只是他們喊得口號而已。
內心真實的想法還是升官加爵,使后半生飽享榮華富貴。
李翊乃一一接見。
同時上奏劉備,請他為眾人加官進爵。
拜焦觸為幽州牧,張南為鎮北將軍。
命鮮于輔為漁陽太守,拜建忠將軍,同時卻又令他督幽州六郡軍務。
這顯然是為了制衡焦觸這個幽州牧。
至于閻柔,則封其為護烏桓校尉。
所謂護烏桓校尉,就是專門管理幽燕一帶少數民族事務的武官。
它不受幽州刺史管轄,兩人各自行使的權力也不盡相同。
通過這一輪封賞,其實也能看出來。
幽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政治環境,使得它連設置的官員都十分復雜。
權力分配也不像其他郡縣那邊簡單粗暴。
像李翊的冀州,
他就是冀州牧,絕對的一把手,總督全州軍政。
哪似幽州這般,一堆手握大權的官員,沒個說一不二拍板人。
既招降了張南、焦觸、閻柔、鮮于輔等一眾帶資進組的武將。
李翊便有了北上征討烏桓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