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打算毫無疑問招到了手下人的全部反對。
章武太守徐晃諫曰:
“目今冀州初定,人心躁動,不宜大動兵戈。”
“況幽州諸郡尚未平定,怎可使大軍遠赴遼東,勞民傷財?”
張遼亦諫道:
“冀州擁護袁氏者極多,非一兩年所能定也。”
“使君若出冀州,內部必生叛亂。”
“烏桓人近兩年雖然強盛,但未必能至冀州來。”
“以某之見,只宜緩圖,不可急取。”
李翊乃道:
“兩位將軍所言,皆非善論。”
“吾在冀州各郡皆屯有重兵,遣心腹之人守御。”
“縱吾離去,有不安分者,也未必敢輕動。”
“而烏桓人,盤踞遼地已久。”
“今聯合袁氏,收攏人心,席卷各地,誠為大患。”
“若不早圖,北方終不能定。”
李翊的意思也很明確,長痛不如短痛。
反正烏桓人問題遲早要解決,為什么不現在解決?
至于張遼、徐晃提到的一系列問題。
李翊都有著手準備,在冀州留足兵馬,遣心腹之人守御,就掀不起大叛亂來。
“況云長領青州牧事,萬一冀州有變,青州之兵旦日可至。”
“諸公又何疑焉?”
冀州就算真出了差池,關羽還可以從青州趕來擦屁股。
所以政局穩定事宜,并不在李翊的考慮范圍之內。
相反,眾人提到的冀州仍然心向袁氏的人,才是李翊真正要慎重處理的。
二袁兒在北方還有一定影響,如今又得了烏桓兵相助。
他們完全可以同時發動武力與輿論的雙重攻勢,以此來動搖李翊在北方的統治。
基于此,李翊才更要快速解決掉這個隱患。
“若將冀州兵留守,使君更以何處兵馬征討烏桓?”
陳到出聲詢問。
但在問出口的一瞬,目光卻又不自覺地落在了新投的張南、焦觸等人身上。
這幫幽州武將,足足帶來了三萬多人。
是一支絕對的生力軍。
李翊該不會是想用他們來征討烏桓人罷?
誰料李翊對張南、焦觸這兩位兵馬最多的將軍說道:
“汝二人可先率兵回幽州守土,等吾大軍到來,再作打算。”
此言一出,包括張南、焦觸二人在內的眾人皆是一驚。
暗想他們初次投靠,正打算建功立業報效劉將軍,結果李翊居然放著白給的勞動力不要。
把他們遣送回了幽州,何也?
“……喏。”
張南、焦觸雖不解李翊的用意,但既是命令,二人也只好遵從。
李翊又對閻柔、鮮于輔說道:
“兩位將軍生在幽州,又多于烏桓、鮮卑等異族交往。”
“吾若要平遼地,不可無有向導譯官也。”
“汝二人可隨我同去征烏桓。”
“……遵命!!”
閻柔、鮮于輔拱手領命。
但一面又暗想,他兩人手中的兵馬加起來還不到一萬。
李翊該不會想用這點人,就去挑戰袁氏與烏桓兵的聯軍吧?
“……取紙筆來。”
李翊命甄堯將筆墨取來,他親自捏寫了三道軍令。
這三道軍令,分別發往四處。
一處是并州馬超,令他率本部馬家兒郎赴渤海參戰。
一處是張繡,令他率涼州鐵騎趕赴渤海一同參戰。
一處是汝南呂布,令他率本部軍馬也來渤海參戰。
李翊這三道軍令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召集的都是“騎兵部隊”。
因為遼東苦寒,若是用步兵,光行軍營旅就能死一半的人。
所以只能用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