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同伴黨伍竊解救之,庶乃更姓名而逃。”
“從此仗劍江湖,行俠仗義。”
“然有一日,吾見官吏欺壓百姓,庶本欲殺之。”
“一老者告曰,‘公殺得一惡劣,卻殺不得天下昏官。’”
“庶由是慨嘆,從此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遍訪名師。”
“只為早日平定亂世,使天下太平。”
李翊連連點頭,由于時間線變動,徐庶并未像歷史上那樣跑去荊州避亂。
所以這個位面的徐庶,應該與諸葛亮是不認識的。
“元直就有此志向,何不來我徐州呢?”李翊連忙問。
“……不瞞君侯,庶久聞劉將軍納士招賢,早欲來投。”
“只是庶乃有罪之身,未敢輒造。”
“近聞郯侯欲北征烏桓,故于此等候,以笑聲引郯侯之注意。。”
“多有冒犯之處,還望郯侯勿怪。”
李翊頷首,柔聲寬慰徐庶道:
“元直多心了,以汝之才,若去徐州投我主,必得重用。”
徐庶彎唇笑道:
“庶乃一白身,劉將軍千金之軀,豈是庶能輕易得見的?”
李翊連忙道:
“待我擬書信一封,汝持我親筆前往徐州。”
“劉將軍若得我筆信,必定重用元直!”
言訖,便命士卒取筆墨來。
“且慢!”
徐庶連忙喊住要去拿筆的士兵,又對李翊拱手說道:
“……·君侯好意,徐庶心領。”
“只是無功不受祿,今庶寸功未立,哪有臉面去往徐州冒領俸祿?”
“適才君侯言及要遠征烏桓,庶游歷四海之時,曾去過一次遼地。”
“愿為君侯引路,做行軍向導。”
徐庶話一出口,鮮于輔頓時有些不樂意了。
你做行軍向導,那我干嘛去?
敢情你小子是來砸場子,搶我飯碗的是不是?
區區一介白身,僅憑一席話語,便想在郯侯身前謀得一件差事。
天下哪有這般好事?
“……徐先生好大的口氣,汝不過去過一次遼地,便敢冒認向導。”
“將我等常居于幽州之地之人置于何處?”
“吾等渾不如汝一河南人耶?”
徐庶乃問鮮于輔姓名,鮮于輔如實報了。
徐庶乃朝他一拱手,“原來是鮮于將軍,久仰大名。”
“當年鮮于將軍合十萬之眾,于鮑丘大破公孫瓚,威震遼東。”
“使庶聞之,也好不驚嘆。”
鮮于輔嘴角微微翹起,這算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候了。
即便是徐庶一河南小民聽說過他的事跡,他也絲毫不意外。
徐庶先肯定鮮于輔的功績,博得他的好感之后,才問道:
“只是庶竊聞鮮于將軍乃是漁陽人,雖常年居于幽州。”
“不知可去過遼西否?”
這……
鮮于輔頓時愣住。
他所在的漁陽,本身又冷又窮又苦。
光是生活在那里,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
就算要潤,也是往溫暖的南方潤。
誰吃飽了撐得,往遼西跑啊?
徐庶見鮮于輔答不上來,也不追問他。
轉而來到李翊跟前,向李翊解釋道:
“稟君侯,庶之前去過一次遼西。”
“烏桓大本營,便在遼西郡的柳城。”
“若不克遼城,則烏桓難滅,二袁兒也不能擒。”
“欲要至柳城,必先至濱海道。”
“此地秋夏間常有水患,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最難行動。”
“若無向導引路,誠難過也。”
李翊認認真真的聽著,連連頷首。
此次出征,他最煩惱的便是行軍趕路的問題。
所以巴不得多召幾個向導。
如今徐庶毛遂自薦,李翊高興都來不及,哪里會怪罪?
于是乃執徐庶手道:
“元直有此心,實可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