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導之事,非一人之力,眾志成城,方能取勝。”
“又何須必計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說給鮮于輔等人聽的。
鮮于輔等眾皆畏李翊,乃紛紛拱手賠罪。
李翊則正式授徐庶為行軍向導,兼領軍司馬。
令徐庶獨領一支三百人的小隊,負責探路引道。
大小三軍,正式起行。
車馬、輜重數千輛,緊隨其后,望前進發。
大軍行了一月之久,這才進入遼西。
大伙兒這才明白為何東北是苦寒之地,他們從南至北趕到遼地。
中間能夠明顯的感覺到人口的減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見著人家,如今縱是趕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煙。
唯一能見著的,
只有黃沙漠漠,狂風四起。
道路崎嶇,人馬難行。
行了這一月之路了,軍旅生活苦不堪言,將士們皆有回軍之心。
李翊乃命人殺牛宰羊,犒賞軍士。
將士們躁動不安的心,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自到了遼地之后,他的行軍速度都慢了下來,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趕路。
于是李翊乃問徐庶,還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遠,便是臨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權歇人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將這個消息傳訊給全軍將士。
將士們歡喜,抓緊趕路。
黃沙漫天,風似刀割人臉。
終于趕到臨渝,算是見著人家了。
臨渝已經沒有了長官,只有幾名里正,見李翊大軍到來。
組織鄉里百姓蒸餅,拿來犒賞軍士。
李翊命賞黃金百兩,以告謝鄉民。
又問里正,此去多遠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詫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從臨渝出發,走濱海道,少說有三百里路。”
“這三百里,只恐君侯見不著一戶人家。”
“不若就此罷兵,回南方去罷!”
李翊乃笑道:
“多謝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將兵到此,絕無空手而還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兒,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為了此次軍事行動,可謂做足了準備。
如果此時退兵,那么將前功盡棄。
若任由二袁兒養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
如此一來,老劉的后背將永無寧日了。
里正微微一驚,望著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緩緩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決心,乃為李翊指明了一條道路。
“不瞞君侯,出了臨渝往東,便是濱海道。”
“此地夏秋之時常有水患,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
李翊點點頭,暗忖此與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聲音還在繼續:
“舊北平郡治在平崗,道出盧龍,可直達柳城。”
“自建武年間以來,此路陷壞斷絕,垂今二百載矣。”
“雖然如此,仍有微徑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為李翊指明了另一條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過望,再命人賜這老者百兩黃金。
老人堅辭不受,“前君侯所賜甚厚,恩惠過矣。”
“況臨渝人煙稀少,縱有黃金萬兩,亦無處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敵,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烏桓之后。”
“必使遼地三郡,與內地無異。”
說起來,臨渝其實就是后世的山海關。
東北早晚要開發的,并且由于遼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其有著得天獨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漢宣帝時期,烏桓人便扮演了邊疆哨兵與打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