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手可以理解,邊地哨兵又是什么?
烏桓人要分成兩部來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烏桓。
這些烏桓人生活在漢地,基本上已經接受了漢化,不再單純依賴于游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則是塞外烏桓。
這一部的烏桓,位于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著游牧的生活。
塞外烏桓充當監視匈奴人的邊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烏桓則負責監視塞外烏桓。
漢人又設置了護烏桓校尉,用來監視三郡烏桓。
套娃了屬于是。
正是考慮到三郡烏桓人口基本上已經漢化,同時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監視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許下要開發遼地三郡的承諾。
里正聞言,俯身下拜:
“若能見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將軍中食物分給臨渝百姓,然后召集諸將,征詢大伙兒的意見。
到底是向東走濱海道,還是向北走盧龍口越白檀之險。
鮮于輔、閻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連綿,濱海道道路難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盧龍口,則饒遠路,少說多走兩百里路。”
兩人將這個選擇題重新拋回給了李翊。
因為這種大事,只能由李翊這個最高領導人來拍板,來承擔責任。
他們兩個“向導”是不敢替李翊做決定,更承擔不起失敗的責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兩條路的利弊,至于這么選。
……還是老李你自己決定罷。
李翊負手沉吟,登到一處石頭之上,眺望過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遂忙問眾人道,“此何地也?”
鮮于輔、閻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著腳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詩: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望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頓生,乃下定決心,謂眾人道:
“……善,翊以為不妨走盧龍口!”
“今胡虜之將以我大軍不得通濱海道,而停止進軍。”
“若我軍果真撤退,虜將必然懈怠,松弛無備。”
“繞路盧龍口,出空虛之地,雖然繞遠,然可襲其不備。”
“若是功成,蹋頓之首可不戰而擒也。”
眾人見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終方案,乃紛紛從命。
大軍即刻調頭北上,往盧龍口進發。
臨行前,李翊又專程命人在濱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書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意思是告訴烏桓人,現在這條道路走不通,我們要等到秋冬時候再來。
這確實有點兒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
若換作是中原其他諸侯,李翊可不會多此一舉。
可面對“耿直”的烏桓人,李翊偏要設下一碑,使烏桓人自疑。
大軍正式繞過盧龍口,往柳城進發。
由于是一條廢棄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廢路。
當然了,不比歷史上曹操丟棄輜重弄險,差點兒死在半路上。
那時的曹操屬于是只要輸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穩,后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斷的趕來。
不過由于道路艱險,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糧草也開始翻倍。
所以即便沒有后顧之憂,輸了也不至于賠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隨便浪。
還是要盡快結束烏桓戰事。
……
遼西郡,柳城。
此時的蹋頓,正在柳城糾集人馬,隨時準備南下,幫助袁氏收復冀州。
忽有一哨騎飛馬趕至。
“——報,稟大王。”
“西北方向,出現了大量漢人軍馬。”
什么!?
蹋頓聞得此言,驚詫不已。
“漢人難不成是長翅膀飛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