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收降遼西漢、胡之民,才是此戰的最大收獲。”
李翊既收復遼西,便開始正式處理這里的胡、漢問題了。
多年以來,由于遼西烏桓人常年與漢人混居,不論是生活習慣,亦或者語言文字皆大多漢化。
遼西的手工業、制造業、冶鐵業也有了一定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李翊就沒必要將這里的人口遷往內地。
如果遷走,只會白白便宜鮮卑人。
等于消滅了一個烏桓人,又來了一個鮮卑人。
到時候難道再出兵征討一次嗎?
索性留在此地,長足發展。
既要發展,首先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
歷史上的三郡烏桓,是直接被漢化了,慢慢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但怎么漢化的,史書只是一筆帶過。
這其中的工作,只能由李翊來做。
為此,李翊做了兩個人事任命。
第一,仍舊令樓班為烏桓單于,統領烏桓諸部。
此舉,極大安撫了初降的烏桓民眾的內心。
當他們發現漢人并沒有馬上取締他們之時,只要單于不發話,他們自然會安分守己。
第二,設北戍校尉,秩比兩千石,令張繡領之。
北戍校尉與烏桓單于同治遼西,右北平郡。
但北戍校尉有監察權與決策權。
對重大事項的決策、重要職位的任免、重要項目的安排、大額經費的使用等等。
俱擁有最終的決策權。
即便是單于樓班有重大事項的決定,也得先經過北戍校尉的同意。
沒錯,北戍校尉的設立,就是用來監視樓班的。
具體一點,便是書記與市長的關系。
至于北戍校尉如果有事,則可先西去往漁陽郡。
若是漢人之事,便由漁陽太守出面解決,解決不了則上報冀州治所李翊處。
若是烏桓人之事,便由護烏桓校尉出面解決,解決不了同樣上報冀州治所李翊處。
一番操作下來,李翊基本上解決了收復的遼西郡地方穩定問題。
接下來,便是加快本地胡民漢化的問題。
為此,李翊單獨約談單于樓班。
“……罪臣樓班見過郯侯。”
“誒,不必多禮。”
李翊上來便開門見山:
“吾聽聞你烏桓部,早年間多向匈奴人交納皮布稅,未知可有此事啊?”
樓班臉色微變,鞠躬道:
“回稟君侯,確有此事,不過那已經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現在——”
“誒!”李翊出聲打斷樓班,不耐煩地揮了揮手。
“你只說有沒有,我沒問你其他的。”
樓班一愣,怔怔地點了點頭,“有。”
所謂皮布稅,
就是烏桓人每年都得規定數額,向匈奴提供牛、馬、羊的皮革。
如果沒能夠按時繳納,烏桓人的老婆、孩子就要被匈奴抓走。
試想有一天你回到家,老婆孩子突然沒了是什么感受?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烏桓人都處在匈奴人統治的陰影之下。
而“烏桓”這個名字也是匈奴人給他們取的,意為“歸順”。
至于匈奴為什么要向烏桓人收皮布稅。
主要是因為動物皮革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具有實際的使用價值。
它可以起到充當貨幣的作用。
而要在日常的生活需要之外,獲取額外的動物皮革。
就必須要你對更多的牲畜進行計劃之外的宰殺。
所以匈奴不停的征收皮布稅,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削弱烏桓的經濟能力。
烏桓人這一交,就是一百多年。
直到漢朝不斷對匈奴進行打擊,烏桓人才得以在漢匈兩大強權之間反復橫跳。
現在李翊忽然提起三百多年前的“皮布稅”,那古老的黑暗記憶頓時在樓班腦子里喚醒。
“……今爾烏桓人,為鮮卑所迫。”
“生存之地日蹙,故屢犯漢地。”
“爾等居于漢土,即為漢民,豈不應向我漢庭納貢繳稅乎?”
李翊的聲音,宛若惡魔低語一般在樓班耳朵邊響起。
樓班強忍血脈深處的恐懼,強顏歡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