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關將軍近日新得一子?”
李翊既收關平,又與關羽嘮了兩句家常。
關羽哈哈一笑:
“……是,關某為這孩子取名關興。”
“興者,舉也。”
“只盼兄長早日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李翊亦笑道:
“……李某想那日并不會太遠。”
兩人正有說有笑地嘮著家常,張遼快步走進屋內。
“……君侯,將士們已經點齊,可以速速發兵了!”
“……好!”
李翊興奮地站起身來,摩拳擦掌:“此戰若成,遼東可立定也!”
關平忙問:“叔父也是方至房縣,怎么籌備的如此之快?”
李翊乃解釋道:
“因我只帶了五千騎兵過來,剩下的軍馬留在了昌黎、徒河、無慮等處。”
軍馬越多,行軍速度就越緩慢,同時糧草消耗的也就越多。
所以李翊這次只帶了五千騎兵到房縣來,剩下的則用來守備已經控制的重要關隘。
“……這,難得叔父只打算用五千騎兵,便克平遼東?”
關平眨了眨眼睛,出聲問道。
李翊彎唇一笑,以手指關羽道:
“這不還有汝父親的五千步卒么?”
“一萬步騎,平遼東足矣。”
關平一怔,暗想你們大人打仗,都這么勇的嗎?
動不動就要拿少沖多。
“據探馬回報說,襄平城有兩萬兵馬。”
“若是算上遼東諸部長老的部眾,少說能動員四萬官兵。”
“更別提公孫度還能夠驅使高句驪人、扶余人為戰了。”
“叔父此戰兵少路遠,遼東恐難以收復。”
李翊乃語重心長地教導關平說道:
“兵不在多,在能設用奇智耳。”
“我軍兵雖少,然皆是人人勇健,個個英雄。”
“遼東之兵雖有百萬,亦不足懼也。”
關平連忙問,“叔父有何妙計?”
李翊一捋胡須,悠悠開口:
“翊以為此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公孫度虎踞遼東數年,所以能稱雄者,蓋因其一人勇武耳。”
“故四海皆服,夷狄納貢。”
“我一面進軍,一面使人傳言,此戰只問罪公孫度一人,其余不問。”
“遼東諸部長老,畏懼我天朝軍隊,必不為公孫度效死力。”
“至于高句驪、沃沮、扶余等眾,皆趨炎附勢之徒耳。”
“此輩反復,隨風而靡,猶蓬轉萍飄耳。”
“待吾擒下公孫度,彼自服也!”
關羽、關平,以及張遼聽罷,皆對李翊敬服不已。
李翊當即盡起房縣一萬步騎,令呂布、馬超為先鋒。
引前部先到遼東下寨。
哨馬飛報至公孫度處,公孫度聽聞李翊真提大軍到遼東來了,自己也是震驚不已。
按照他原本的構想,以遼東屬國為緩沖,完全可以把李翊耗死在那里。
就算耗不死,巨長的補給線,也該使得他打完遼東屬國,就該回去了。
怎么這小子補給線不斷,竟然還能騰出手來繼續打他的遼東?
“孤與劉備無冤無仇,劉備何以如此恨我耶?”
公孫度此時對劉備不是憤怒,而是感到莫名其妙。
你劉備舍得花這么多錢糧,來打一個鳥不拉屎的遼東。
就不能把這些錢糧拿去打中原其他諸侯嗎?
他們的地盤可比自己的遼東富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