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翊大兵圍困襄平城。
城中守軍因不堪雨霖之苦,私自出城牧牛放馬。
李翊下令不許軍士搶奪。
城中民眾得以成功牧牛而回,見此,大量民眾都將家中牲畜帶出城來。
一時間,城外牛羊遍地。
公孫度面對這種情況,也感到十分詫異,不明白李翊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韓忠出言諫道:
“李翊善能用兵,臨危制變,多有良謀。”
“今縱我城中吏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馬,必然有詐,明公不可不防。”
公孫度暗想,此前出城牧牛的人少,所以李翊才不去搶奪。
如今大伙兒都跑出去放牧,李翊萬一來搶,則襄平城糧食立刻斷絕。
于是下令,封鎖襄平城。
任何人不得私自出城放牧,樵采柴薪。
違令者,皆斬!
一時間,城中軍民震蕩,無不畏懼。
而趁著近兩日,雨勢漸停,李翊立刻開始組織攻城。
或穴攻掘地道,或筑土山居高射箭。
亦或架云梯,使配重投石機輪番轟炸。
晝夜不停,箭如雨下。
城中軍民奮起反抗,戰爭很快進入到了最白熱化的階段。
眼下的戰況便是,誰都提著最后一口氣,誰若松懈,誰必滿盤皆輸。
所以,李翊越到關鍵時刻,越發從容不迫。
一面加緊圍城,一面遣人赴徐州繼續催督糧草。
劉備覽李翊書,其書略曰:
“臣翊謹奏車騎將軍——”
“臣受命征討遼東,荷戈前驅,今已圍襄平六十余日。”
“度賊困守孤城,糧盡援絕,其勢如釜底游魚,亡在旦夕。”
“然天降霖雨,道路泥濘,我軍糧運稍滯。”
“伏惟明公暫寬限一月之期,若逾期不克,臣愿受軍法處置。”
“昔韓信背水,終破趙軍。”
“孫臏減灶,遂擒龐涓。”
“今襄平之圍,實類于此。”
“度賊外無援兵,內無積粟,將士離心,百姓怨嗟。”
“臣已令諸軍深溝高壘,絕其樵采,待其自潰。”
“臣雖駑鈍,敢不效死?”
“惟愿明公察臣赤心,假臣旬月,必當獻度賊首級于麾下。”
“若違此誓,天地不容!”
上半段李翊闡述了當前的戰況,下半段則開始闡明自己的心跡。
“臣本布衣,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蒙我主相救,遂許驅馳,爾來十年矣。”
“聞圣主興邦,必資良佐。”
“大將出征,尤賴謀臣。”
“軍師中郎將諸葛亮,有逸群之才,胸懷韜略。”
“其治理之能,不讓蕭何。”
“若使亮總領后方糧秣,翊在前線無匱乏之憂。”
“典農校尉魯肅,性度恢弘,深諳兵機。”
“善撫士卒,能調諸將,不讓鄧禹。”
“平原相趙云,齊國相田豫,武衛中郎將許褚,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謹慎奉法,質重少言。”
“愿明公親之,信之。”
“若蒙允準,糧秣既充,將士用命。”
“一月之內,必獻捷音。”
“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史載,此為《郯侯征遼出師表》,為后世中學生必背課文之一)
劉備覽此表文,心中大慰。
深感李翊征遼之辛苦,正欲使人繼續往各處郡縣催督糧草。
孫乾捧著一卷書,面色凝重的走了進來。
“……公祐,你來的正好。”
劉備忙上前接住孫乾,對他吩咐道,“備方收到子玉上書,正欲使人繼續往遼東派發糧草。”
孫乾見此,將書卷放在案上,一臉沉重地對劉備說道:
“主公,郯侯征遼已逾三月。”
“我徐州諸郡,會合青、兗、豫、揚四州之糧,前后已發一百五十萬斛糧秣。”
“地方官軍,為求績效,多強征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