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往遼東戍邊,五年內不得回中原。
于是,群臣皆震服,再不敢妄議遼東軍事。
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煉,劉備的御人之術早已今非昔比。
適才的一番訓斥,劉備便巧妙的避重就輕。
只談李翊征戰辛苦,公孫度罪孽深重。
但對李翊所耗費之錢糧,以及公孫度愿意退讓和談之事而只字不提。
同時,劉備在處理群臣殺雞儆猴一事上,專門挑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曲陽令處理。
如果不處罰人,不能夠威服群臣。
如果一一處罰,又大失人心,有損領導威望。
而只抓個典型出來教訓,可謂是恰到好處。
當然了,劉備這樣做的目的,還是為了強調李翊征戰的“合理性”。
即便李翊征遼不合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劉備必須讓他變得“合理”。
因為當初出征前,確實是群臣都反對。
是劉備力排眾議,支持李翊征遼的。
一旦李翊打輸,那么折損的不單單是他自己的威望。
更損傷劉備這個大領導的威望。
所以無論如何,劉備都必須支持李翊打贏這場征遼之戰。
是夜,劉備又單獨找來諸葛亮、魯肅。
屏退左右,獨留一燈如豆。
“二卿可知,今日郯侯于表文中,獨薦汝二人?”
諸葛亮、魯肅聞言皆是對視一眼,肅然斂衽。
劉備背著手,緩緩走下階來。
“汝二人與我共事許久,吾亦深知汝二卿之才。”
“郯侯深諫汝二人,必有道理。”
諸葛亮低眸,微做沉思。
魯肅早早地便與李翊相熟,李翊推薦他,合情合理。
倒是諸葛亮,雖來了徐州有一年多了,但其實根本沒與李翊見過。
即便作為同事,或許李翊聽說過他的工作事跡。
但能予以他如此信任,令諸葛亮也頗為驚訝與感動。
魯肅倒是與李翊頗為熟識,見此,乃笑著打趣道:
“昔管仲知鮑叔,非因同鄉。”
“祁奚舉解狐,豈為舊識?”
“孔明之才,十倍于我。”
“郯侯亦知此事,故于主公面前保舉。”
唔……
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聞得此言,內心大為感動。
劉備大笑,于燈下取出兩枚符節,遞給二人道:
“孔明聽令!”
“自今日起,汝來總督糧運,調節官民矛盾。”
“勿使遼東缺漏糧草。”
劉備并不是只會批評屬下,既然屬下有難處,他也會著手解決。
既然坊間出現了有官吏橫征暴斂的現象,便令孔明一并查出。
因為按照預算,老百姓不應該交不上糧才對。
唯一的可能,就是上表報十,下面征五十。
層層剝削,中飽私囊。
李翊主政徐州時,反腐倡廉,一時政通人和,吏治清明。
如今李翊離開不過兩年不到,徐州就開始滋生腐敗了。
難怪不得李翊力薦諸葛亮上位,讓他接自己的班兒,繼續主政徐州。
原本劉備看諸葛亮年幼,加上他還沒有太高的威望,同時也不希望諸葛亮像李翊那樣勞累。
但如今底下人竟然爛成這樣,那劉備必須得下狠手整治了。
遂將徐州政務,盡付給了諸葛亮,讓他嚴查底下吏官。
隨后又將另一枚符節交給魯肅。
“子敬聽令!”
“徐州水路軍馬,俱交由你來操練。”
“同時嚴查徐州是否有官員,與遼東人互通書信。”
諸葛亮、魯肅相視一眼,驀然拜倒:
“臣等明白!”
劉備將徐州的軍政大權,正式交付給了諸葛亮、魯肅。
徐州自李翊走后,迎來了一場新的風暴。
不表。
……
幽州,遼東,襄平。
李翊大軍圍困襄平已逾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