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度面如死灰,不發一言。
或有忠志之士諫道:
“事到如今,只有殊死一搏。”
“我等突圍,掩護將軍逃出去。”
公孫度望著城外,遍地的敵軍,只覺雙腿有千斤重。
實在是邁不動了。
“……吾起兵以來,未嘗如此狼狽過。”
“爾等要走的,現在可以走。”
“要降的,現在可以出城投降。”
眾人紛紛問主公你怎么辦?
公孫度便道:
“李翊既不容我,吾情愿戰死沙場,不負男兒七尺之軀。”
左右聞言,無不傷感哭泣。
公孫度乃領了十余名驍騎,披重甲,持槊出城搦戰。
甫一出門,便聽得山上高呼:
“公孫度休走!”
“殺賊!殺賊!”
震天的殺喊聲,響徹山野。
俄頃,忽聽得山上一聲號響,鼓角齊鳴。
一支兵攔住去路,中央乃郯侯李翊也。
左右分別立著張繡,黃忠,大呼:
“反賊休走!”
公孫度大驚,撥馬奮力直突李翊中軍陣。
心想著,今日即便是戰死,也要帶走李翊。
未至,聞得四面喊聲大作。
左有馬超、呂布,右有關羽、張飛。
四面圍得鐵桶相似,眾軍士一齊涌上。
將公孫度一行人眾盡數砍死,然后又上去搶奪公孫度尸首。
直搶的公孫度碎尸萬段,面目全非。
李翊乃勒兵進城。
公孫度之子公孫康,攜幼子公孫淵自縛其首,于城門前獻城投降。
城破之后,人民畏懼。
在街道上焚香拜迎,唯恐李翊降罪。
李翊下令,進城之后不得擾民。
大軍一路行進城內,見餓殍塞道,人競相食。
李翊乃命人將軍中粟米,分與民眾。
又見有民眾瑟縮于墻角,凍斃者無數。
李翊又下令道:
“可拆公孫度房屋之木,伐其園林為薪。”
于是親自執斧拆除宮殿,軍民競效之,火光徹夜如晝。
隨后打開倉庫,將庫內絹帛錢幣,盡數勞賞三軍。
至于城內公孫氏余孽。
李翊依然是采取老辦法,
老的必須死,小的愿意降就留用。
不愿意降的也必須死。
這個套路在古代百試百靈,從不失手。
至于城中舊官,一律官復原職。
李翊用這個宣傳手法,傳檄到遼東其余諸郡縣。
由于公孫度已死,而公孫康等小輩,以及本土官員皆被厚待。
所以諸郡都不愿意再抵抗李翊官兵,紛紛上表請降。
由此遼東四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全部歸降。
通過李翊等眾的不懈努力,幽州全境終于宣告收復。
……
《后漢書》記載此事,“古之名將,克城多縱兵。”
“翊反其道,不取百姓一錢,不殺城中一俘,而遼東遂定。”
“故《兵法》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其郯侯之謂乎?”
后有裴松之注云——
“昭武之護將,實千古罕見。”
“故翊后能破襄平,滅公孫度,皆賴此君臣相得之至誠也。”
……
既克襄平城,接下來便是善后工作了。
首先最為重要的,當然是誰來守遼東。
如今遼東好不容易收復,肯定不能交給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