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為應對劉備稱王建齊國,自己也立馬給出反應。
宣布進位魏公,在魏郡建魏公國,遷都鄴城。
曹操此做法,一是不希望被劉備壓一頭,以使自己在爭斗中處于被動。
二是希望通過遷都,改善自己的戰略縱深。
三是希望擺脫以荀彧為首的潁川集團。
將治所遷到河北去,通過提拔河北士人,以助自己制衡潁川士人集團。
但曹操此舉,無疑會傷到一位老臣的心。
這人便是曹操的起業大股東,被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現在很流行一種說法,
認為荀彧既不是漢室忠臣,也不忠于曹操。
他只是忠于自己背后的家族,以及他背后的潁川士人集團。
這就把荀彧這個人物過于扁平化了。
荀彧為人節儉,把家財盡數散給了族人和朋友,家無余財。
曹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荀彧的兒子,想給荀彧的尚書令轉正。
一連被荀彧拒絕了十幾次,曹操才罷休。
可見荀彧為曹操做事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飛黃騰達。
至于說荀彧是忠于自己背后的潁川士人。
要知道,史書上明確說荀彧是反對曹操稱魏公而死。
但只有荀彧反對,他背后的潁川士人都巴不得曹操稱公。
趙儼、杜襲、鐘繇簽《勸進表》。
荀彧的親侄兒荀攸更是帶頭勸進。
因為曹操稱魏公,是為了制衡潁川集團不假。
但不代表他放棄了潁川集團。
這是一種政治籌碼的交換,你支持我稱公,我也給你相應的好處。
曹操稱公之后,潁川舊臣依然被重用,保全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說荀彧代表潁川士人利益不假,但說他只忠于潁川士人集團就扯淡了。
因為到最后,他的潁川士人集團也沒能和他荀彧站到一起,去守護他心中的理想。
所以我們常說荀彧是“漢末孤臣”,走到最后誰都沒和他站在一起。
荀彧就像是家族里和潁川集團里的一個大家長。
我可以帶你們榮華富貴,但你們得聽話,跟著我的方針走。
這兩者是并不沖突的。
那么,荀彧到底是忠漢還是忠曹呢?
其實這兩者也不沖突。
東漢是二元君主制,荀彧可以既忠曹又忠漢。
比如荀彧初仕曹操時,他被任命為了軍司馬。
進入曹操幕府,與曹操建立起了君臣關系。
曹操把漢獻帝弄到許縣后,荀彧當侍中,代理尚書令。
這樣荀彧又與劉協建立起了君臣關系。
所以理論上,這時的荀彧便成了曹操的“故吏”。
按照當世的政治道德,荀彧要同時對曹操和劉協負有臣子的義務。
也就是面臨雙重的忠誠。
荀彧的君主是曹操時,他盡心盡力為曹操出謀劃策,沒什么好說的。
當曹操和漢獻帝的利益一致時,荀彧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困境,好好干活就完事了。
干一份活兒,兩個君主受益。
但當曹操和漢獻帝的利益不一致時,荀彧就陷入了道德困境。
而荀彧又恰好是一個對自己要求特別高的人,不允許德行上有污點,也就不會打馬虎眼。
那這就要求他必須選一個人來忠誠。
荀彧最終選擇了漢獻帝劉協。
所以,要概括荀彧與曹操的關系就是——
荀彧允許曹操做霍光,但不允許曹操做王莽。
“……此事勢在必行。”
曹操對郭嘉說道:
“奉孝為孤分析了稱公的好處,但尚有一點,奉孝并未提及。”
“哦?”
郭嘉眉梢一揚,忙問,“不知是哪一點,嘉愚鈍,還請魏公賜教。”
曹操一捋胡須,目光向南方望去,喟然嘆道:
“今劉備非復昔據徐州之時,已據五州之地,擁甲百萬之眾。”
“吾魏欲與之抗,誠難矣。”
“故言盟友,一者劉表,二者孫權。”
曹操起身踱步,指輿圖道:
“此二輩,尤以劉表最強。”
郭嘉頷首,隨聲附和道:
“劉表據荊襄,帶甲十萬,水軍精銳,確可牽制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