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綿綿不絕的長江如一道利刃般將西川與東吳分在了兩端。
長江是地圖上的一橫。
百年世路多反復,千古河山幾廢興。
崎嶇難行的大別山又在地圖上劃出了一豎。
而這一橫一豎的中間,就是荊州。
荊州,三國歷史上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不單單是因為它富裕,更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對于南方政權而言,想要與北方抗衡,荊州就是溝通的橋梁。
要想統一南方,荊州就是行軍的要道。
而對于北方政權而言,
曹操在歷史上統一北方之后,南征為何優先打荊州?
因為相比進軍西邊的秦嶺,以及東邊的水網,攻取荊州才是進取天下的最優解。
這也是為什么魏蜀吳都要爭先恐后搶奪荊州的原因。
事實上,
早在曹操打張繡時,就是為了搶奪荊州。
只是被北方的事務耽擱了。
如今曹操依然有實力,去跟劉表爭荊州。
可偏偏有一個更加強大的敵人,使得他不得不選擇與荊州聯合,共御強敵。
劉表稱楚公,與魏國正式簽訂同盟條約。
這顯然是針對劉備的。
劉備也立馬做出了反應。
一面上奏朝廷,譴責劉表僭越。
一面又宣布與荊州斷交,拒絕兩地貿易來往。
政治上,經濟上雙重制裁劉表。
但這還不夠,劉備又在考慮是否要在軍事上進一步征討劉表。
畢竟前面說過,荊州是進取天下的絕佳位置。
于是召集群臣,謂眾人道:
“劉景升背盟附逆,孤欲親提大軍,問罪荊襄!”
“公等以為如何?”
諸葛亮止之曰:
“此有悖郯侯戰略方針。”
“郯侯之意,先定北方,然后定河南,最后南取荊州。”
“以荊州西向巴蜀,剩余群雄必望勢歸附。”
“今先圖荊州,恐曹操坐收漁利。”
劉備沉吟良久,皺眉道:
“然荊州與魏結盟,于我國不利。”
“今不早圖,必為大患。”
劉備十分擔心楚魏同盟的威脅。
畢竟他的實力還遠沒有到碾壓曹操的地步,如今再加一個荊州。
毫無疑問這一紙同盟條約,會成為劉備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阻礙。
時發小簡雍在側,即謂劉備道:
“劉表僭位稱公,丞相必知此事。”
“可差人去冀州,詢問丞相的意見。”
劉備乃從其言,遣快騎,星夜趕去渤海。
征詢李翊的意見,問他如何看待如今的楚魏同盟。
齊國是否應該立刻做出反應,征討劉表,以示懲戒?
書信經由丞相府,上報到李翊處。
相府機構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李翊當即回書,發給劉備。
其書略曰:
“臣聞大王欲討劉表,以懲其背盟附曹之罪。”
“然臣竊以為,此時伐荊,非良策也,愿大王垂聽。”
“一者,兵疲民困,不可輕動。”
“前伐烏桓,新定遼東,將士遠征千里,甲胄未解,戰馬尚瘦。”
“若再驅疲卒南下,恐師老兵疲,難竟全功。”
“且連年征戰,冀、青百姓賦役繁重,倉廩未實。”
“若再興大軍,恐生內憂。”
“二者,曹劉并伐,力有未逮。”
“劉表僭位楚公,與魏逆已成唇齒。”
“若舉兵攻荊州,曹操必襲我河北。”
“屆時南北受敵,勝負難料。”
“不若暫息兵戈,養精蓄銳,待操、表生隙,再圖后舉。”
“三者,水軍未備,地利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