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據長江之險,水師精銳,戰船千艘。”
“我齊國水軍初建,舟楫不習,若貿然與爭,恐如旱鴨入水,反受其制。”
“故臣請大王暫息雷霆之怒,外示寬和,內修戰備。”
“可遣使責劉表之罪,以觀其變。”
“密令陳元龍于廣陵加緊訓練水軍,以備不虞。”
“待天時、地利、人和皆備,再一舉而定荊襄,方為萬全之策。”
“——臣翊頓首敬上。”
李翊不僅反對劉備此時征討荊州,甚至反對此時就跟曹操翻臉。
理由也很簡單,戰爭打得太頻繁了。
過去幾年,劉營將士在北方,不是在征戰就是在征戰的路上。
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如果突然告訴他們又要去征南方。
李翊擔心,即便是以他在軍中的威望,都很難壓得住兵變。
其次,曹操、劉表的實力本身不弱。
尤其是劉表,歷史上因為他的突然去世,然后荊州士人豪強們又牽頭投降了。
導致曹操不費吹之力就拿下了荊州,從而讓人誤以為荊州很弱。
但事實上,
赤壁之戰開打之前,曹操興大軍本就是奔著劉表去的。
本來曹操都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打算跟劉表拼個你死我活。
結果誰也沒想到掛機了半輩子的劉表,會在匹配賽的前一天強行退游。
現在楚魏同盟剛剛簽訂,人家正是蜜月期。
李翊認為現在開戰是十分不明智的行為。
不論打一家,另一家肯定會參戰。
齊國目前,絕對沒有同時兩線作戰的能力。
這又涉及到了李翊提到的第三點——荊州水軍。
我們都說曹操打輸赤壁之戰便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因為他丟了荊州,也就失去了當時天下第一的水軍。
徐州沒有強大的水軍做支撐,是很難跨過長江,奪取荊州的。
因為跟荊州發達的造船業,以及滿是湖泊良港的地利相比,徐州的造船業就顯得相對弱小了。
那么面對不懷好意的,針對齊國的魏楚同盟,李翊的構想是什么呢?
還是按照原計劃,先定北方。
也就是將曹操的勢力徹底驅除出河北。
但這期間,齊國只能與魏國發生局部戰爭,不能夠升級為全面戰爭。
即要慢慢蠶食曹操在北方的領土。
沒錯。
李翊所用的,正是當年袁神時期,田豐、沮授為代表的消耗派的方針。
老劉國力上是有優勢的,沒必要像當年袁神那樣,急著速戰。
這一點,也可以參考曹操統一北方后,賈詡給曹操的建議。
——“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眾所周知,在三國歷史上,不聽賈詡意見的人。
下場一般都不會太好。
李翊跟賈詡的思路是差不多的,順風局不要浪,穩扎穩打。
慢慢上高地,然后爆水晶,最后進行勝利結算。
當然了,蠶食曹操土地,還不使戰爭規模全面升級。
這就有些考驗技術與手段了。
具體該怎么做,就是李翊與他的丞相府要頭疼的問題了。
劉備覽李翊諫表,沉思良久,終納其言。
問孔明如何最大予以李翊支持?
孔明輕搖羽扇,應聲答:
“可先使人攜重禮赴襄陽,傳話劉表。”
“以慢其心。”
“劉表守戶之犬耳,生性多疑,若得知大王既往不咎。”
“必愿與大王重新交好。”
劉備從其言,即命簡雍為使,赴荊州傳話劉表。
“……前聞景升受楚公之封,孤甚為不解。”
“今細思之,或為曹操脅迫所致。”
“若君愿重修盟好,孤可不咎既往。”
為彰顯誠意,劉備不僅釋放了此前扣押的荊州商船,恢復了兩地的通商貿易。
還上表天子,主動為劉表表司徒之位。
劉表見此,果然狐疑不定。
立即差人去淮南打聽情況。
陳元龍收到劉備指使,按兵不動。
消息傳回劉表處,劉表果然也不敢輕舉妄動。
兼之荊州眾豪族,紛紛借此機會,向劉表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