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要糧。
李翊直接擺明了自己的態度。
按《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官方的糧食定價,應該是: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糧食的價格,控制在三十錢到八十錢之間是最好的。
這對社會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漢朝綿延了四百年,其糧食價格也存在劇烈的變動。
比如楚漢相爭時期,由于受戰亂影響,每石糧食的價格來到了驚人的一萬錢。
而隨著戰爭結束,“文景之治”的到來,國家又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每石糧食的價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幾錢左右。
常言道,“谷賤傷農,谷貴傷民。”
這兩種價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東漢時期,每石糧食的價格,基本在三位數浮動。
但到了漢末大亂,糧食價格則又長期飆升在一千錢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糧食價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錢一石。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個價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實上,每個地區受發展度、政治動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糧食價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況認為,漢代的糧食價格警戒線是每石兩百錢左右。
到達這個警戒線時,就說明農業已經出現大面積歉收,發生饑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糧價超過了三百錢,則說明饑荒已經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糧價來到了警戒線以上,就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人口流失,政局動蕩。
李翊雖然已經將冀州的局勢基本穩住,但糧價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沒能夠得到解決。
思來想去,李翊還是決定與當地的商賈進行談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見的手”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李翊正襟危坐,肅然說道:
“……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倉儲豐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開,諸公可盡釋顧慮。”
“但使糧貨流通,國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斷不令諸位義商失望。”
把糧價降下來也很簡單,就是讓這當地的地主商人們,把糧食大量流入市場就可以了。
糧食一多,價格自然就便宜。
而糧食又一直是商品貿易中的大宗。
國家只壟斷了鹽鐵貿易,以控制市場。
但對糧食則沒有太多嚴苛要求。
光武帝起義之前就曾賣糧。
“……丞相,恕在下斗膽。”
一名身著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
“丞相所許之利,不過空口白牙耳!”
“口惠而實不至,使我等無不如坐針氈。”
“若果有誠意,當具文書,明定惠利。”
“豈可徒以虛言相誑,令眾商賈寒心?”
一言畢,其余商賈全都屏住了呼吸。
暗嘆這老哥還真是勇氣可嘉,敢這么和當今的河北一把手說話?
李翊見這商賈言語無狀,倒也不惱,反而笑道:
“足下說的有理,我正欲為此事。”
話落,拍了拍手。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將一個木盒子擺放在了桌案前。
而里面所擺放的正是滿滿的鹽,食鹽!
眾商賈眼睛頓時瞪大。
在沒有政府的允許下,商人是不許私自販鹽的。
而當李翊提出要給眾商人好處時,眾人就已經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頒給他們販鹽的許可證。
雖然這會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但比起食鹽的暴利,這些根本不值一提。
“諸位可有發覺此鹽與其他鹽有何不同嗎?”李翊問。
“……這是精鹽。”
有食貨者,立馬答話。
精鹽已經販售了快十年了,漢朝各家各戶就算沒吃過,也該聽過。
但出于技術保密的需要。
十年來,精鹽貿易始終被麋家所壟斷。
這樣做的好處是,真的沒有哪家諸侯偷學到了精鹽技術。
壞處就是,嚴控保密,導致精鹽不能大規模生產。
所以即便老劉的領土已經橫跨了大半個中國,依然是精鹽與粗鹽混著經營。
現在李翊突然拿出來,也是想做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