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精鹽、雙鐙、曲轅犁、高橋馬鞍、木流流馬等。
甚至是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做飯用的鐵鍋,李翊都有設計。
這還是李翊在平時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用空余時間發明出來的。
別看李翊是踩在先人的肩膀上,但真說完全靠他自己整出這些東西也不可能。
李翊是有自己的科研團隊的。
相府的西曹櫞、督軍等,都是李翊的得力助手。
李翊提供想法和思路,大伙兒在根據本時代的生活經驗,完成實踐。
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大家集思廣益的成果。
這些年,李翊也培養了一批有腦洞、有想法的科研人士。
也將他們全都了帶過來,為的就是親手交給諸葛亮。
希望把齊國的科研重任,交到亮亮手中。
“……主公且看。”
李翊取出一個木匣子,輕輕推至劉備身前。
劉備打開來看,里面存放著的是一塊鐵。
“此何物也?”
“……此為馬蹄鐵。”
“馬蹄鐵?”
“……是,臣觀戰馬疾馳,蹄甲易損。”
“每行百里,廢者二三。”
“今鍛此鐵環,覆蹄如鎧。”
“利涉險,耐久行。”
“可踏碎石荊棘而不傷,日馳三百里而蹄不潰。”
馬蹄鐵主要就是用來保護馬的蹄子。
在自然環境下,馬的指甲每天都會被磨損。
更別提戰場上的馬兒還需要面對到刀槍劍戟,深陷人群中沖陣了。
就算不上戰場,馬兒如果沒有釘馬蹄鐵,在負重前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小石頭或者其他障礙物。
這也有可能會導致馬蹄受傷,從而報廢。
這種保養馬匹,即插即用,功能性極強的鐵塊,其實李翊早該拿出來的。
畢竟它沒什么技術含量,發明起來并不困難。
但也正因為發明它不困難,李翊才不敢將它拿出來。
太容易被周邊諸侯抄作業了。
彼時袁紹雄踞北方,騎兵部隊強大。
李翊只恐發明出來后,反為袁氏做了嫁衣。
率先拿出高橋馬鞍和雙馬鐙,也是一直藏著掖著。
只為在倉亭戰場上,這種極為關鍵的戰役中拿出來,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但那場戰役過后,幾乎每個諸侯的戰馬都給配上了雙馬鐙與高橋馬鞍。
畢竟這些東西不像配重式投石機,用完了就拆。
它們的使用太廣泛、太頻繁了。
如今的老劉,不僅得了大半個冀州,還收復了幽州、遼東。
戰馬資源可以說是根本不缺,甚至可以說是眾諸侯中馬最多的。
最沒馬的就是孫權。
既然馬匹資源是最多的,那么拿出馬蹄鐵后,獲益最高的自然也是齊國。
所以李翊這時候拿出來,可以說是恰到好處。
劉備將馬蹄鐵拿在手中,反復觀摩,又問:“何以用?”
李翊答曰:“將馬蹄釘在馬掌之上即可。”
劉備觀摩許久,撫而嘆道:
“鐵礦難得,遍飾馬蹄,豈非奢費?”
李翊當即回道:
“一馬覆鐵,可增三載之用。”
“千騎裝之,可省萬金之費。”
“又何惜焉?”
誠然,馬蹄鐵何時發明的一直飽受爭議。
但能確定的一定是,馬蹄鐵發明之初,一直運用不廣泛。
畢竟古代的冶鐵技術不發達,又是國家的壟斷資源。
生產農具刀槍尚且不夠,還要給馬兒穿兩雙鞋子。
的確會使很多統治者望而卻步。“
“河北鉅鹿,鐵山如林,臣已遣工開鑿。”
李翊的話還在繼續。
“曹氏邯鄲,冶坊晝夜不息,此天賜王業之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