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若勝,割趙地取鐵,必得巨萬。”
劉備大喜,即命人先按照李翊提供的樣本,打造五千副。
給幽州騎裝了再說。
隨后邀李翊飲酒敘談,兩人聊了半日。
于次日清晨,李翊接著出發,奔徐州而去。
由于關羽是率大軍出發,雖是先走兩日,但不如李翊輕車簡行快。
李翊先至徐州,諸葛亮親往見之。
與劉備一樣,諸葛亮對李翊會出現在徐州同樣感到震驚,問道:
“丞相身兼北方軍務重任,怎會突然來徐州?”
李翊解釋道:
“北方事務,吾已安排妥當,不會出錯。”
“翊竊度之,曹賊或詐稱北線之兵,實欲圖我徐州。”
“故不辭星夜,親臨察勢,以籌戰守之策。”
孔明微微一怔,嘆道:
“丞相之所想,與亮相同。”
“亮亦覺曹操想要將主戰場選在東方,而對北方則是以防守為主。”
整個曹營軍事能力最為杰出的,當屬曹操本人。
而曹操卻選擇了留在北方,何也?
必是想由他親自來抗住李翊的攻勢,好為東線、南線的戰場拖延時間。
畢竟曹營之中,唯一能夠跟李翊掰掰手腕的,只有曹操了。
曹操還與李翊共事過,對他的用兵習慣與行事風格相對熟悉。
“……嗯,孔明且隨我來。”
李翊執孔明之手,拉他去驛館。
驛館中站滿了人,都是相府中的科研人員。
李翊一一為諸葛亮介紹。
“此皆隨吾多年之匠作學士。”
“……孔明啊,汝雖與吾相交未久,然吾深知卿巧思絕倫。”
“卿在徐州數載,當知吾所創制諸器否?”
諸葛亮連連頷首,“丞相所制之器,亮已觀之。”
“其構造之精妙,實在令亮汗顏。”
諸葛亮是打心眼里兒敬佩李翊。
甚至覺得,李翊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容貌甚偉,才華出眾。
謙遜有理,善于巧辯。
能治農、能掌兵、能定戰略方針。
還能發明實用的工具。
并且,自己也跟李翊一樣勤勉精進,事必親躬。
在讀了李翊的《征遼出師表》后,諸葛亮對那句:
——“臣本布衣,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簡直是感同身受!
諸葛亮反復研讀,時時感慨,這不就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嗎!
同時,諸葛亮也隱隱能夠察覺到。
李翊非常器重自己,是有意把他當自己的接班人培養。
雖然常有人猜測將來會是龐統接李翊的班。
畢竟龐統同樣能力出眾,而且還當過李翊的功曹,是李翊的學生。
怎么著也得有個先來后到,比諸葛亮優先級高不是?
但面對世人的揣測,李翊對此卻回復說道:
“士元之才,經天緯地,固一時之杰也。”
“然治大國若烹小鮮,非惟才高,更需氣和。”
“昔子產治鄭,寬猛相濟,此其宜也。”
“彼臨大事而少容物之量。”
“性疏闊,而乏朝乾夕惕之勤。”
“大事不可輕付,尚需坐觀時變,再察后效。”
李翊先肯定龐統的才能,又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不適合接替自己的位置。
當然了,硬要說龐統接替不了李翊也不至于。
只是李翊性格嚴謹,有更好的存在自然追求更好的。
他絕不會把自己,還有大家一起努力建設起來的基業,輕易托付給他人。
不過也有人猜測,李翊說這話,就是在勉勵龐統。
希望他能夠砥礪自己,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