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連弩無疑是孔明先生所發明的最為令人驚嘆的武器之一。
不過須說明的一點是,我們理解的諸葛連弩跟實際上的諸葛連弩是不一樣的。
影視劇中的諸葛連弩是明朝時期才出現的,老羅也是按照明朝的規格去寫的。
并且連弩早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諸葛亮所發明的損益連弩,實際上是一種加大號的戰國連弩。
箭匣一次裝數子母箭,子箭等于母箭的十倍。
適用于彌補軍隊人數不足,近距離作戰。
所以同時期的馬鈞曾對此評價道:
“巧則巧矣,未盡善也。”
意思是馬鈞認為孔明所制的連弩,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李翊則是在吸取前人的經驗上,調整了連弩的大小。
使它更加輕便快捷。
真要說在戰場上起到定乾坤的作用也不至于,但提高遠程部隊的火力輸出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孔明需要多長時間將這連弩制造出來?”
李翊問。
諸葛亮反復觀摩,思考許久,才緩緩答道,“一月足矣。”
“……善,待研制完成之后,可使工坊大量生產。”
“汝南多山林,此物在此間必能得奇效。”
諸葛亮喏喏稱是。
李翊將徐州新建的工坊事宜,盡數交給孔明后。
又單獨找到關羽,問他道:
“……齊王將徐州之事付與將軍。”
“今曹仁屯汝南,將軍何以御之?”
關羽慨然回道:
“愿提虎狼之師,直搗其壘,生擒曹仁!”
李翊蹙眉,搖了搖頭:
“……未可。”
“夫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魏軍宜將主力盡數移至東南,其軍鋒銳,當深溝高壘以挫其芒。”
“待其糧盡氣衰,乃可乘虛而進。”
比起進攻,李翊其實更推崇防守。
因為防守意味著以逸待勞,進攻則要拉長補給線。
李翊為老劉制定各項戰略方針時,始終在努力養國養民。
希望能用最小的損耗,換取最大的勝利。
這樣慢慢磨下去,等到統一天下時。
老劉得到的也是一個精力滿滿,而非疲憊不堪的大漢。
這對于大漢的每一個老百姓而言,都是好事。
李翊說完,又補充了一句:
“若有疑滯,關將軍可咨諸葛孔明。”
“其深諳兵法攻守之變,必能裨益。”
關羽當即拱手,拜道:
“丞相之言,關某謹記。”
李翊又看了眼地圖,問道:
“這彭城相是何人?”
左右人答曰:
“乃丞相內兄麋芳也。”
麋芳……
李翊眉頭蹙起,因為麋家有從龍之功,兼之與李翊又是姻親。
兩兄弟也是跟著一起升官發財。
麋竺當了別駕,壟斷了國家的鹽鐵貿易。
麋芳當了地方一把手,麾下門生故吏無數。
但兩兄弟的人品是有差距的。
麋竺是真的高尚君子,麋芳則是典型的市井小人物。
有很多人好奇,麋芳最后為什么會叛變。
畢竟放棄億萬財富和徐州的產業,去豪賭劉備。
甚至放棄曹操給出的兩千石高官,也要跟隨劉備去創業。
跟著顛沛流離大半輩子,那么多苦都吃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