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齊國、魏國在南方打得火熱。
一時間戰事陷入了焦灼。
而就在北方,時任冀州牧、兼領丞相的李翊也沒有閑著。
南方交戰之時,他也時時關注著。
同時也加強了北方的防務,監視著魏國的一舉一動。
這期間,他還打算去一趟幽州。
因為幽州雖然名義上歸屬齊國,但實際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半獨立狀態。
跟起初的徐州類似,大部分權力、財富、人口都掌握在了當地豪族手中。
李翊出征幽州,本就是為了滅除袁氏余孽。
而彼時的幽州豪強們,見袁氏倒下,當然沒必要跟李翊的大軍作對。
所以都在名義上歸降了劉備。
劉備便保留了他們原本的官職,讓他們繼續留在當地的崗位效命。
這對于當時時間緊迫的李翊軍而言,是最優解。
但也由此留下了一個后患,就是幽州地方的權力過大。
雖然李翊推舉了田豫為度遼將軍,掌管幽州的軍權。
可這也只是名義上而已,地方豪族手中依然有兵有槍。
該擁兵自重的還是擁兵自重,田豫名義上管理他們。
可真涉及到他們核心利益時,田豫根本調不動。
并給,他們雖然沒有明著反,但終究是一個潛在威脅。
就像當年曹操的兗州一樣,一經大規模叛亂,全境就淪陷了。
齊魏關系決裂之后,曹操使郭嘉滲透進幽州。
鉆了這個空子,煽動當地的豪族叛亂。
雖然規模不大,很快就被當地的官員給鎮壓了下去。
但這樣隔三差五的造反,老百姓還談何發展?
癩蛤蟆不咬人,卻膈應人吶。
所以為了徹底解決掉幽州問題,李翊決定親自去一趟幽州,進行實地考察。
渤海本就毗鄰幽州,來去不費多少時日。
此去考察,既是為了從地方收回部分權力,同時也是要去看看當地該具體怎么發展。
為此,李翊專門給在青州停駐的劉備寫了一份信。
信中言道:
“臣翊頓首再拜,謹奏齊王殿下:”
“竊以幽燕之地,北扼胡騎,南衛中原,實為國之藩屏。”
“然近歲以來,豪族擅權,方伯勢弱。”
“賦稅不入公府,丁壯不隸兵冊。”
“此非獨幽州之患,實社稷之憂也。”
“臣請持節北行,假巡察之名,行震懾之實。”
“當效景帝削藩之策,以“度田”查其隱匿,以“鹽鐵”收其利權。”
“彼若俯首,則緩繩以羈縻。”
“倘有桀驁,當雷霆以碎之。”
“更可借鮮卑擾邊為由,收郡兵于牙門。”
同南方的關羽一樣,李翊其實也是被劉備授予了假節的。
所以李翊在北方有絕對權力,可以乾綱獨斷,甚至單方面發動戰爭。
就跟歷史上的關羽在荊州一樣,可以不通知劉備,直接就對曹魏發起進攻。
所以當劉備看到李翊這封信時,還比較詫異。
暗想李先生平日已經十分勞累了,劉備為了幫他提高行政效率。
可以說是賦予了老李極高的獨裁權。
在假節的情況下,李翊想去幽州進行實地考察,根本不需要向老劉請示。
而當看到李翊書信的后半段時,老劉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又想進一步改革官職,而且改的還挺大,以至于不得不請示劉備。
后半段寫的是:
“臣察幽州土沃民悍,宜設布政使一職。”
“專理錢糧、刑名,與州牧分權而治。”
“昔武帝置十三州刺史,以六條問事。”
“今王宜仿其意,使牧管軍、使司治民。”
“則尾大不掉之患可除矣。”
原來李翊想要新設一個官職——布政使。
專門管理錢糧、刑名、農事等。
重點是與州牧分治,地位平起平坐。
說白來,
收回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最簡單辦法是什么?
當然是直接分化地方官的權力了。
我們都知道,原本漢朝的地方官,也就是省一把手。
是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刺史。
但刺史最開始是只有監察權的,是在后來慢慢有了執政權。
這樣一來,刺史的權力其實已經相當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