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吾等皆無用也。”
“況兩國之間,戰端若啟。”
“市絕畜盡,吾之部族又何以存焉?”
游牧人也不是傻子,你把我們的硬通貨換成了銅疙瘩,萬一不跟我們交易了。
我們這些銅錢就全砸手里了。
到時候,還不是得看你們漢人眼色吃飯?
對此,李翊只是微微一笑。
“爾等皆患鮮肉難貯,錢賤難恃。”
“以吾觀來,此易事耳。”
“可以活畜,易我漁陽之腌肉。”
“若嫌咸味過甚,尚有谷粟布帛可儲。”
這就是李翊的經濟理論。
幽州發展制鹽業,間接能夠帶動腌肉業、咸魚業的發展。
而游牧輸入到內地的牛羊,又間接為腌肉的制作提供了鮮肉資源。
從而形成一條產業鏈。
說白來,
經商不能只看重蠅頭小利,生怕自己吃虧。
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要讓別人也能賺到錢。
你們不是舍不得交易自己手里的“硬通貨”嗎?
簡單,我把我們的硬通貨,也換給你們就是了。
你敢說谷粟、絹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貨?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盡易腌肉,此非丞相戲言乎?”
眾人顯然對李翊開出的口頭支票存在疑慮。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養牲畜。”
“待到夏秋之際,膘肥體壯者,何止百萬?“
“試問漢家商賈,安得如許鹽斤以腌之?”
“縱能腌成,則草原鹽價必賤——”
“且如此巨量腌肉,其價又將幾何?”
眾人又提出了對漢人拿不拿的出這么多腌肉的質疑。
主要質疑的是,漢人哪來那么多鹽用來腌肉。
這個問題其實好解決,畢竟李翊通過曬鹽法,大規模制作海鹽了。
所以李翊當即表示,鹽的問題眾人無需擔心。
如果你們需要,他現在就可以帶你們去看鹽倉。
證明幽州政府是能夠拿出足量的鹽,來腌制魚肉的。
甚至,直接把曬鹽法教給你都無所謂。
因為教給你們,你們也沒辦法用。
這玩意兒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沒有渤海灣這種超長海岸線。
而且曬鹽法效率其實挺低的,且非常吃勞動力。
它最大的優點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這種廉價勞動力。
通過大規模曬制海鹽,既為流民提供了工作,穩定了社會環境。
同時又生產了海鹽資源。
再賣到國外去,又為國家創造了外匯。
可謂是一魚三吃。
至于眾人擔心的另一個問題,
就是漢人既然真的能夠拿出這么多鹽來腌肉。
那生產過多的鹽,是否會導致草原鹽價跟著變低?
對此,李翊提出的解決辦法是。
凡是在齊國交易完成的食鹽,一律將鹽稅打對折。
而出了齊國,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盤。
只要不在齊國境內,不受齊國法律保護。
那就一律按原來的鹽稅稅率查辦。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穩定鹽價。
這個關稅問題,對當時的人來說可能比較復雜。
但對于現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