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它就是后世海關對于進口貨物,調整的進口關稅。
而這個特殊的“海關保稅區”,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漁陽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環境影響吧。
漁陽之外,任何食鹽的販運都按照原來的法律置辦。
而在漁陽內,便進了特殊的保稅區。
將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漁陽宰殺。
然后,制鹽、腌肉、生產皮革,仿制毛衣。
在對外出口。
從而形成一條集中高效,并完整的產業鏈。
通過這樣的統籌安排。
便能夠使草原上那些已經不長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時殺掉。
無須浪費草料。
從而最終使得草原的畜牧資源與產品,其產量遠遠超過原來的數倍。
這就是李翊反復強調的整合資源。
而為什么李翊能夠主導這場貿易呢?
因為這場貿易用到的最核心資源在李翊手中,即海鹽。
莫說胡人,就連漢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沒辦法像漁陽等郡這樣,大規模曬制海鹽。
即便沿海地區能曬,它們又不像幽州那樣毗鄰游牧政權,可以穩定將生產的海鹽處理掉。
所以可以說,漁陽的海鹽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以說,李翊已經將自己的經濟理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眾人解釋了。
眾使者也是來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誘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達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個疑問,需要李翊幫他們解釋。
那就是,如何保證胡漢兩地能夠長期穩定的進行貿易?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敏感。
畢竟游牧政權與農耕政權似乎天生就是敵對、勢不兩立的。
對此,李翊也給出了對應的解決辦法。
“我等既以信義相交,可立期畜之約。”
“敢問丞相,這何為期畜之約?”
眾人作為使者,算是與漢人接觸比較多的了。
可卻從未聽說過有什么期畜之約。
莫說胡人,就連在現場的許多漢人官員,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這個合約是什么意思。
李翊乃深入淺出的為眾人解釋:
“所謂期畜之約,乃為諸公煩鹽腌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這又是個什么東西?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覷。
有胡人使者向漢人官員投去一個眼神,仿佛說你們的丞相也太天馬行空了。
那漢人官員則無奈地攤攤手,表示其實咱們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點子有這么多。
要不然人家能當國家二把手呢。
腦子就不是一個回路的。
李翊卻已經取出紙筆,有模有樣地為眾人解釋。
“我等可以折價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價八成為準,二成充廄養之費。”
“即時付訖,另給騎縫契券。”
“詳載畜數、斤兩、年月。”
眾人全神貫注,認真聽著。
李翊草擬了一個契劵的單子,交給眾人。
以它為例子,進一步地解釋道:
“公等異日可持此券來贖,由官府勘驗相符。”
“一歲期者,九折償畜。”
“三歲期者,八折如舊。”
“五歲期者,七折予之。”
“過五歲不贖者,則視為作廢,錢貨兩訖。”
“倘逢白災,公等愿取腌肉者,官府將以半價供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