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5年,九月秋。
安陽城,大霖雨連下數日。
于禁、浩周等人駐軍于城中,左右侍從,皆是當地的高官兒。
面對魏國左將軍,七軍護軍,周官員皆上去諂媚。
“……誒,于督軍,您小心點兒打把傘,別淋著雨了。”
“……誒,浩護軍,小心地滑,我扶著您嘞。”
眾安陽本土官員,皆小心翼翼侍奉于禁等將。
他們皆來自魏國中樞,眾官皆不敢得罪。
而于禁等眾,皆十分享受于這種職場諂媚。
尤其是于禁,
我們都知道,五子良將皆是標準的職場人。
而常言道,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于禁最號毅重。
于禁便是五子良將中,最標準的職場打工人。
歷史上,于禁曾去勸降泰山將昌豨。
在與夏侯淵的聯手打擊下,昌豨遭不住了。
覺得自己跟于禁關系那么好,很早就有交情了,干脆就再投降一次吧。
于是率眾向于禁投降。
當時于禁身邊的將領們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應該把他送到曹操那里。
咱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但是于禁說:“諸位忘了曹公的常令嗎?”
——圍而后降者不赦。
于禁說,奉行法令是咱們做臣子應有的節操。
昌豨雖然是我的舊友,但我豈能失節?
說完于禁與昌豨訣別,揮淚斬了昌豨。
所謂職場人,那就是立人設。
其實張遼、徐晃也愛給自己立人設。
只不過于禁立得最好,立得最多。
于禁常常給自己立的人設就是毅重,識大體,正義的化身。
通過斬昌豨這件事,于禁又給自己立了個大公無私的人設。
可是,當你的人設立過頭時。
萬一把控不住,是很容易崩塌的。
于禁殺昌豨,本質上是“賣友求榮”。
裴松之評價說,雖然昌豨按照法令不能赦免。
但把昌豨押到曹操那里,讓曹操處置,這也不算違反法令啊?
曹操當時為了收降泰山群寇,是肯定不會殺昌豨的。
于禁這是一點兒都不給舊友萬分之一的希望,卻放縱自己的好殺之心。
不聽其他將軍的建議,后來被俘投降,還被賜予惡謚。
實在是必然的結果啊。
裴松之這顯然是用道德的問題來評判法令的問題。
于禁在職場上摸爬滾打那么多年,會不知道老板的心思嗎?
昌豨降了又叛三五次了,你當是菜市場呢進進出出。
所以曹操肯定是不希望看到一個活著的昌豨的。
但曹操又想安撫泰山群寇,收買人心,順便展示自己的胸懷。
現在有人替他干黑活兒,他當然高興暗爽了。
眼中釘肉中刺被拔去了,自己手上還不用沾血。
所以于禁殺好友,其實是為了解決領導的難題。
職場人有職場人的活法。
只是當你深入職場以后,從前你作為員工去舔領導。
而當有一天你也成為大領導后,自然而然地也會去享受手下人來舔你。
于禁等將見霖雨連下數日,便命士兵將校皆著蓑衣。
眾人乃避開雨霖,于禁暗自慶幸有蓑衣躲雨,自以為無患。
有裨將進言道:
“聞關羽得陳元龍淮南水軍,今暴雨連綿。”
“倘賊人用水攻,決堤灌城,我等難以招架。”
“督軍宜早備之!”
于禁聞言,蹙眉叱道:
“本督戎馬半生,豈不知兵?”
“今蓑衣既備,何懼風雨!”
護軍浩周亦在旁側笑道:
“吾安陽城距離淮水甚遠,關羽如何決堤,灌我城池?”
軍司馬東里袞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