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齊魏戰事暫告一段落。
丞相李翊率兵前往魏都鄴城,與曹操商定和談協議。
由于李翊開出的條件極為苛刻,曹操堅決不肯接受。
所以談判一時陷入了僵持階段
兩邊便如此耗著,誰也不肯相讓誰。
與此同時,江南戰事亦是進行的如火如荼。
本來楚國與魏國簽訂了同盟協議,相約共伐齊國。
戰事勝利以后,兩家共分淮南、揚州之土。
可奈何齊國這邊相繼打出陣斬夏侯、水淹七軍的大勝了,楚國始終沒能為曹魏提供實際的幫助。
非是劉表不愿意,實在是他騰不出手來。
在江南戰場,他被孫吳給絆住了手腳。
孫權用周瑜為前部都督,呂蒙為別部司馬。
凌操凌統父子為先鋒,陳武為奮威校尉。
發兵兩萬,先后與楚兵戰于尋陽、松茲。
斬敵、俘虜共計萬余人,取得了開戰以來的大捷。
江夏太守黃祖,又遣部將蔣蘇率兵五千,猛攻孫氏的柴桑。
周瑜率軍反擊,俘虜了蔣蘇,并大破黃祖水軍。
兩戰下來,孫氏繳獲的錢糧、舟船堆積如山,不計其數。
這也是孫氏發家的原因之一。
此前說過,東吳之地在漢末極其貧窮落后,因為很多沼澤之地未有開發。
并且開發也需要很高的成本。
但經過孫策、孫權兩代人的努力,成功將吳地建設成了南方的立雄之地。
而這項偉大的工程的天使投資人,正是荊州人。
荊州可謂富得流油。
其中,孫策時期,在沙羨一戰,大破黃祖。
繳獲了船只六千余艘,財物堆積如山。
而孫權時期,也是靠討伐江夏黃祖,繳獲了大量的糧秣、軍械。
這些都成了孫權開發吳地的重要啟動資金。
至于勞動力就更好辦了,
吳越一帶多山越,這幾乎成了孫氏的主要人力來源。
甚至這不僅僅是人力來源,更是孫吳培養名將的天然副本。
有誰需要打仗練級,熬資歷軍功,就去刷山越就完了。
這玩意兒又好欺負,又能擄掠了當奴仆。
即便到了三國后期,山越人都依然是孫吳的名將孵化器。
比如東吳的大將軍諸葛恪,也就是諸葛亮的侄子。
他就是靠打山越人刷軍功上位的。
可以說,
孫吳能夠在江東起家,荊州人與山越人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當然了,這也怪劉表不爭氣。
按理說,荊州是當時作為僅次于河南、河北的天下第三勢力。
即便東吳有一幫名將,但憑借國力碾壓,怎么也不該打得如此丑陋才對。
打不贏孫策也就算了,居然被孫十萬吊打,確實有夠丟人的。
劉表對此其實也很無奈。
并非是他能力不強,
只是他當了快二十年的荊州牧了,荊州號稱帶甲十余萬。
但真正能被劉表調動的兵馬,能拉出個兩萬就謝天謝地了。
就拿荊州與孫吳的對抗來說,
孫吳與其說是在打荊州,倒不如說是就是在打江夏。
一個州跟一個郡能比嗎?
黃祖也是倒霉,他所處的位置就是荊州東南門戶。
孫吳要進來,不打你打誰?
偏偏黃祖只能以江夏之力,來對抗整個東吳。
其他郡的兵馬,根本不來支援。
如此一來,國力上沒有了優勢。
軍事指揮上,黃祖更是被周瑜完爆。
所以這些年,荊州幾乎成了孫吳的提款機。
孫吳愣生生靠著荊州發家致富。
孫權在內政方面也算杰出。
他在荊州擄掠到的財富,并沒有用來隨便揮霍。